「善。」赵括终于松口,道:「秦王之意,寡人知之也。只要秦国愿意和平相处,我赵国绝不擅起战端。不知贵使对寡人之答复可还满意?」
「我王若知赵王之意,必欣然抚掌也。」秦使闻言,自然是一记马屁送上。
大体的划分方案商量好了,接着就是时间的问题了。赵括当即继续说道:「来年秋后,当与秦王举杯遥庆,贵使以为如何?」
这话就说的很是含糊了。
「举杯遥庆」,到底是庆祝战争获得胜利呢,还是要
为大军送行呢?
显然,都有可能。
因此,赵括的话语不无误导的嫌疑。
秦使自然也是听出了其中的含义,只是却也并不以为意。很简单的道理,说白了,战斗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两国也都会积极准备,以求尽快展开战斗。在互不干涉的条件下,谁先展开战斗,谁就占据优势。
谁都不是傻子,谁也不会放过这个优势。
看着赵括,秦使淡然一笑,却道:「我王必随时恭候。」
一切已在不言中,随即,两人相视而笑。
就这样,在笑声中,秦赵两国却是将来年瓜分各国的战斗悄然敲定。
当然了,赵国虽然知道秦国准备向楚国动手,但对于动手的规模、方向,却是一无所知;而秦国也自然知道赵国的刀尖对准的是韩、燕两国之一,可具体是哪国,秦国虽然倾向于韩之国,却也依旧不能确定。
总之,方向上虽然已经商定完毕,但具体的落实上,却还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这也很正常,毕竟两国说到底还是最终的敌人,自然不可能将所有的想法暴露给对方。两位王上能做的也就这些了,剩下的,就要靠两国各自的情报部门以及军队的了。
战争,从来都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大型工程。
得到满意答复的秦使很快退下,略略有些昏暗的偏殿之中,赵括一个人守着跳荡的火苗,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
足足一刻多钟之后,赵括这才缓缓起身。
「来人。」赵括淡淡的声音很快在偏殿之中传开。
「吱呀」一声,大门被一直等候在外的宦者令轻轻推开。
「我王。」微微拱手,宦者令躬身见礼道。
「传命,九原之吕不韦、淮泗之田单、上党之李牧安排好当地诸事,于年前回返邯郸。」赵括随即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