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皇帝要选秀谁也不能拦着啊。文武百官不论心里是怎么样的,面上都露出皇帝劳苦功高,是时候犒劳犒劳自己的理解模样。
这其中除了赵临,他微眯着眼,不知在想什么。
待下了朝,安王赵和一脸笑意地走了过来:“听闻皇兄喜得佳人,三弟就提前恭喜皇兄了。”
赵临淡淡一笑,只是这笑容却不达眼底:“三弟曾说只愿当个闲散王爷,看来这话做不得真。竟不知你消息这般灵通,看来孤真的要刮目相看了。”
赵和一僵,脸色冷了下来:“这江山无限好,有志之士都想得到。皇兄虽在出身上占得了先机,旁人也未必不能后来居上。”
赵临淡漠道:“若三弟觉得一个出身能决定一切,那确实没有再说下去的必要了。”他的地位是在战场上拼搏来的,可不是留在京都当闲散王爷的赵和能比。
见他转过身要走,赵和突然不阴不阳地来了句:“看在你我多年兄弟的份儿上,三弟不得不提醒皇兄看好未来的皇嫂。别一个不留意,三弟再见温三小姐的时候她成了父皇的女人。父子争一个女人,传出去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他一副深为赵临担忧的模样,话里却是满满的恶意。
赵临定住了脚步,他背对着赵和幽幽道:“此事就不用三弟操心了,你该把心思放在讨好父皇上,别到时候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赵和这阵子得空就往皇宫跑,时不时同赵庸上演一出父慈子孝的戏码。朝堂上风言风语骤起,不少人都在猜测皇帝是不是想废太子,改立安王赵和。
见心思被揭穿,赵和不由脸色难看。
赵临冷哼一声,转身便离开了。不过却不是出宫,而是去往景泰宫的方向。
景泰宫
“你这孩子也真是,都这么久了也不来看看皇祖母。”太后一脸埋怨地看着赵临,眼里却是满满的笑意。
嬷嬷送上茶,故意道:“太子殿下可别听太后说的,她老人家一天能念叨您八百遍。”
面对疼爱自己的亲祖母,赵临神色缓和了许多:“孙儿不是不愿来看皇祖母,只是不大想涉足后宫罢了。”
先皇后过世不久赵临便领兵去了西北,回到京都又直接住进了太子府。对他来而言,这座皇宫里有快乐的回忆,但带给他更多的却是痛苦。
太后内心一痛,她拍了拍孙儿的手:“好在你平平安安长大了,你母后和舅舅九泉之下会感到安慰的。”说起来都是她的罪过,生出皇帝这么个冷血的儿子。
不知想到了什么,赵临淡淡一笑,颇为认真道:“前不久倒是有个人同皇祖母说了同样的话。”
“同样的话?”太后一愣,何人能这样对太子说话。突然意识到什么,她颇为惊喜道:“可是哪家的闺秀?”
赵临神色淡淡,没说什么,但是也没有否认。
太后哪里还不明白,回过头一脸笑容地对嬷嬷道:“哀家一直在担心他的终身大事,这下好了,终于可以放下心了。”
赵临是瑾国未来的继承人,若是一直不娶妻生子难免被人诟病。太后不愿意催他,但并不代表她不担心。
“快跟皇祖母说说是哪家的闺秀,皇祖母这就下旨给你们赐婚。”
迎着太后期待的眼神,赵临顿了顿,颇为郑重道:“她出身并不显贵,却是孙儿唯一想要的人。”环儿是他护着的人,绝不能被人看低。
这个唯一不可谓不重,太后立马就明白了,她嗔了一句:“往上数几代柳家不也一样是白丁,也就是救了圣祖爷才……”说到这里,太后的眼神不禁暗淡下来。柳家辉煌过,但那是曾经的事了。
“皇祖母,孙儿明白您的意思。”见太后面露伤心,赵临揭过了这个话题:“不知您是否还记得曾经的刑部侍郎温嘉?”
“温嘉?”太后一时间倒真想不起这个人,她沉思了一会儿突然道:“你说的是那个十六岁中了状元的温嘉?”当年的温嘉也算是名动京城,太后虽身在宫墙内也有所耳闻,
赵临点了点头:“就是他,孙儿中意的便是他的女儿温家三姑娘温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