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单啊,一句话就可以消除怀疑。”叶梨立马道。
宋桓等四人异口同声:“又是一句话?”
叶梨笑着点头,“对呀,听我的就能解决。”
……
晚间,包拯回书房,惊讶地发现有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在桌案上,匕首上穿着一张白纸。
包拯取下后,读了纸上的留言:“五娃绝非凡品,他日必成大器,闻得阎罗老包如青天,特将五娃悄送至开封,慎待,切忌,勿令此五娃落入奸人之手。”
落款是一个叫“无名侠”的人。
字体清隽,是非常标准的小楷字,比书上印刷的还要规整。
包拯疑惑不已,召来展昭和白玉堂询问,可否知道无名侠是谁。
俩人都表示没听过。
“既叫无名,怕是不想留名。江湖上倒是有几个做好事不留名的侠客。”展昭叹道,“原来五娃是这么进的开封府大牢。”
“这无名侠武功很高。”
能在不打扰开封府任何人的情况下,送五娃进开封府大牢,又将这信留在包拯的书房,未让两名守门侍卫察觉,武功绝对不在他之下。白玉堂有点手痒,很想跟这位无名侠切磋一场。
叶梨从包拯书房里出来之后,就去了长公主府,把西面的一处夯土墙踹塌了,留了一张“无名侠”的纸压在土块下。
一炷香后,包拯等人赶往土墙崩塌现场,在土堆里发现了另一具孩童的尸骨。
“上一次是男童,这一次是女童。”公孙策叹息。
包拯则拿着“无名侠”的纸条,琢磨其用意为何。
“这位高手的年纪少说在三四十岁左右,他很清楚二十年前这里发生的事,否则不可能这么精准地破坏了这处封存尸骨的夯土墙。”
“这真的是在打生桩?”展昭问白玉堂。
传说打生桩是从鲁班开始,在有工事的时候,开工不顺,遇到立柱困难的时候,便以童男童女活埋在柱下祭祀,以求工事顺利。①
这对童男童女都被封存在夯土墙里,却并非在柱下。
白玉堂挑了下眉,“事有特例,但童男童女活祭这一点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