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第二天,耶律德光又把赵延寿给放了。
因为耶律德光在仔细询问了一起跟着去的契丹大将后,发现赵延寿率前锋大军进入河东,虽然有些轻敌冒进,但并不是因此折损,赵延寿大军的失败,败在晋阳城外两军对峙。
赵延寿率的是四万骑兵,林从率的是两万步骑兵。
要知道,骑兵对步兵是先天优势,在正常情况下,一个骑兵对阵四个步兵,四个步兵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这兵力看着是四万对两万,可实际上,光算兵力,契丹的兵力实际上是河东的几倍。
不过,步兵也不是完全对阵骑兵就没有一点胜算,那就是经过长久战争积累的战阵。
步兵的战阵的情况下,如果能做到令行禁止,配合弓弩手,枪阵等,也能对骑兵造成巨大的伤害。
但是,这个得靠将领的能力。
人在遇到高速飞驰而来的马撞来时,会本能产生畏惧,要是一群浩浩荡荡的骑兵,这种恐惧会更厉害。
所以要想练出能挡住骑兵的步兵军阵,非得下狠功夫,并且军阵只能挡一时,后面得有其他兵种配合,例如林从就是利用步兵挡住契丹骑兵第一二波冲击,在契丹骑兵冲力被抵住时,出骑兵横穿契丹骑兵阵,打散了契丹骑兵的骑兵阵,然后又让郭从义从后面偷袭,前后夹击,破掉了契丹骑兵。
整个过程说的简单,可前提是第一步步兵军阵能挡住契丹骑兵两次冲击。并且在两军胶和时,能够抓住时机破敌。
所以耶律德光听完契丹大将说完整个对阵过程后,就知道,虽然赵延寿有轻敌之嫌,但赵延寿之败,和他轻敌没关系,他是在两军对峙时,被林从堂堂正正击败的。
用打仗将领们的话说,就是林从打硬仗的水平,远高于赵延寿。
打仗也分硬仗和其他,有将领喜欢用偷袭,有将领喜欢伏击,有将领喜欢正面堂堂正正的以军御敌,前两种,你可以防备,可以小心,可最后这种,他拿军队和你对峙,不走捷径,这种就是硬仗。
这种是拼的是军队实力,拼的是将领统帅能力,不带一点水分,但凡出一个,这就是统帅之才。
所以当耶律德光听完契丹大将叙述后,就知道赵延寿败得不冤。
将领轻敌,没用心打,这种的可以推出去砍了,可派去的大将打不过,能力不够,这就是他身为皇帝和统帅派将的问题,再加上耶律德光还觉得赵延寿有别的用,所以就又把他放了。
只是耶律德光忍不住和契丹将领感慨,“朕昔日见河东节度使,其方年幼,作战勇猛,已有ru虎啸山林之姿,当时朕与石郎交好,不好处置,想不到短短几年,对方已成气候,朕悔当日放虎归山。”
这话一经传出,林从在北方名声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