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页(2 / 3)

想到朱允炆的仁孝品性,他总不可能脑子有粪坑,一下子把叔叔们的藩王之位都给削了吧?那不是缺心眼,是愚笨到不可救药了。

那么“judy”永乐帝就是大孙子吗?

朱元璋想不出什么原因会让民间传言朱允炆派人七下西洋时要找某个男人。

总不能是找一位不世之材吧?莫非是求像刘伯温那般的奇才?要似请诸葛孔明出山非得三顾茅庐才行?

可往好了想,至少还有五年,那就不必急在几个月内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得先弄清楚永乐帝“judy”的情况。

无奈,确定“judy”身份的进度缓慢。

水镜中的小人语调接近北平一带口音,但那个女声有些飘忽不定、断断续续。也许是时间造成的传输阻碍?反正他听不清“judy”的读音。

另外,考虑到文字的书写与读音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且根据地区不同而口音不同。“judy”是番邦文字,要在京师找到认识它的人很难,找到了也不能读出后世音调。

那就换一个角度。

“judy”派郑和下西洋,想来很看中此人。找出他,也许能反推出永乐帝的身份。

这番寻找也不顺利。

朱元璋留意了儿子们与孙子们的手下,没有一个姓郑名和。

有两种可能性。郑和是在“judy”做皇帝之后才冒头,或者这不是他的本名。当陛下赏识一个人,给他赐姓赐名,这种情况不少见。

再换一个思路。

民间传言“judy”下令去西洋,与某个男人相关。

这个原因可能是谣言,但总是事出有因。那么儿孙们有特别关注某个男人吗?

朱元璋没有急于册立继任者,而是三不五时组织家宴饭局。把儿孙们聚集一堂,旁敲侧击观察众人,可是也没瞧出谁不对劲。

水镜中还透露出一条消息。追溯七下西洋的源头,竟是能联系到太子朱标之死。

朱标的死亡会引发什么呢?最直接的就是本来没有悬念的继位人突然成了大问题。

朱元璋本来倾向让朱允炆继位,不只是喜欢这个孙子的性格,更是权衡多方利弊。选朱允炆,而不选朱允熥,因为他们牵扯到的政治势力。

朱允熥的生母是常氏。虽然常氏的父亲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就早逝了,但其舅舅蓝玉还活着。

淮西一系的功勋武将,一起打天下时各个都是好帮手,但是到天下初定后就不一定样了,可能变成尾大不掉的外戚。

朱允炆生母吕氏就与淮西勋贵们无关。其父吕本原先是元朝官员,后归降大明。吕本从太常寺卿到礼部尚书,后来管过盐务,文官出身,而死在了洪武十四年。

倘若朱标活着,以他的本事或能挟制勋贵武将,但是他的儿子就不一定了。

朱元璋看着镜中自己已然两鬓苍白。

他用二十多年几乎毫无保留地培养朱标做太子,而今不会有第二个二十年去培养孙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