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页(2 / 2)

暗暗叹息,建文帝根基未定怎么就敢削藩?难道就没想过失败的可能性?

史书上的记载没读过吗?汉朝削藩,七国乱起,晁错是怎么死的,那可是一笔笔记载着。

人,怎么就不吸取历史教训呢?

或许因为孙儿太年轻?可还能有多长时间供他去成长为合格的新君?

时不待我,没时间手把手教了。

朱元璋心里清楚,朱允炆不似朱棣生于战乱,性情称不上坚毅。

要让大孙子用五年迅速成长,一跃到达能完全掌握藩王叔叔们的高度,怕是极难的。

现在若立皇太孙,要怎么保证藩王之乱不会如水镜中的历史轨迹发生?

难道不照原计划废了淮西一系的功勋武将势力?可他们就能被新君掌控吗?

还是把儿子们掌握的兵权都给收了?让他们彻彻底底做闲王?

这也帮着允炆废了,那也帮着允炆除了,大明疆域面对的外敌时还能有可靠统帅迎战吗?

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摆在面前。

或许,比起嫡长子继承,这个时候更需要性情与能力足够强悍的新君继位。

朱元璋却忧心,不立嫡长子会不会开了一个坏头,让朱家往后的皇位继承徒生夺位之乱?

这些左右为难的复杂心情,竟是没有一丝表露于脸上。与大孙子聊起洛阳的风貌,多是朱标生前带回来的那份调查迁都资料所述。

有一搭没一搭,说了不少,仿佛真似爷孙闲聊。不再视洛阳与关中为禁忌,不会再因朱标之死而不愿触碰。

朱允炆眼看皇爷爷一改前几个月的态度,他由衷松了一口气,真不希望爷爷沉溺在丧子的悲伤情绪中。

愿意说起伤心地,也许是渐渐走出来的表现?他当然乐于陪着多讲一些。

一时间,爷孙俩的气氛非常融洽。

若有人对比,这与一个时辰前朱元璋与朱棣间的相处大相径庭。

气氛融洽,终是不似旧时与太子朱标的相处。

那时不只是父子间的融洽,更有来自皇帝的信赖,是信赖储君朱标继位后能做明君。

而今,很遗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