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没了去年九月乍见水镜时的惊愕与怀疑,现在就像听说书先生讲另一个明朝的往事般淡定。
【上次说到朱棣登基后,永乐三年第一次派郑和下西洋。此举不是耗费大量财力与人力去确定建文帝是死是活,而是要构建大明王朝的天下秩序之海洋版。
这不是对朱元璋“海禁”政策的挑衅。恰恰相反,是虎父无犬子而欲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表现。
话说朱元璋创建明朝后,一手缔造出他认可的朝贡体系。周边各国向大明称臣,定期前来进贡,而大明作为天下之主给予册封与赏赐。
这套制度在洪武年间不断完善。
洪武五年定下“厚往薄来”,洪武十六年开始对藩属国“堪合印信”。另外,藩属国必须按照规矩提交“朝贡文书”,只有获得大明检查批准才能前来进贡。
朱元璋认为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而对周边其他小国,他划定了十五个不征之国。
不征,是渴望维持一种稳定。不让大明陷入穷兵黩武之中,让各国以大明为中心保持天下太平的局面。
朝贡贸易对于大明来说是政治认同的附属品,可对藩属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经济活动。各取所需,能保持相对的和平。
朱棣上位不久就命郑和下西洋。其中固然有他的个人因素,夺位不正,更需要证明他能做好天下之主,证明他有着远超建文帝的本事。
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却不是只为个人威望的提升。永乐三年的第一次出航,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