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五年,明军势如破竹般获胜,但此后多年安南民间的反对势力络绎不断地涌现,造成兵祸不停。哪怕朝廷在安南推广儒学,意图从文化根源上使其心想向大明,但收效不明显。
朝廷考虑到投入与收支的不平衡,当时也没有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块土地的理由,没有在安南发现潜藏的巨大利益,终究选择了放弃直接统治,只将它收做藩属国就行。】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他定下不征之国,其实也是出于这种考量。
开疆辟土固然振奋人心,但是要好好地经营一方不是容易的事。可惜归可惜,心疼还是心疼,可放弃安南之地也是理智的选择了吧?
【如今回望,想来不少人会感到遗憾。假设安南之地一直归属中华,就问一点,国家对于南海海域的主动权与掌控力会有什么变化?】
朱元璋刚刚想放下安南一事,哪想到会看到这个问题,偏偏水镜没有再继续说。
【扯远了,咱们是回顾明朝旧事,不是假设平行时空的存在。说回正经主线,郑和下西洋。】
朱元璋:不!
朕,我,咱可以听一听那些不正经的支线。
水镜的画面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
【从安南国胡家父子的出尔反尔,不难看出藩属国的忠诚不会天长地久。大明有必要派出强大使团在南洋巡视,遇到问题能以武力有效解决,方能震慑四海。
正如我们所知,尊严与和平永远在剑锋之上。不征的前提是拥有征服天下的实力。
下一次西洋不够,那就七次下西洋。让大明的威慑力不再局限于陆地,随着强大水师出航远行,继而震慑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