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方士们不断地炼丹研究,唐朝时期发现了硝石与芒硝的一大区别。前者有助燃性,后者却是加热出水,待水蒸发殆尽就只剩白色粉末。
这下能更好鉴定硝石了。
不难看出在几百年的实验中,硝石成了丹炉内常用药,称其为“阴君”。炼丹术不断发展之际,硫磺占据了“阳侯”地位。
两者经常被放在一起炼丹,难免会发生炸炉现象。
终是有一日,从出错的炸炉配方变为了专为爆炸而炼制的火///药。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火///药的威力,它在一开始更多被用作可燃物,而不是爆/炸/物。
即便早就有了炸炉事件,唐朝也有了火///药配方,但直到宋朝初年,其使用仍旧在初级阶段。
自从宋仁宗设立广备攻城作,其中有专门研制火///药的部门。自此火///药的研发速度加快,被逐渐广泛运用到军事战争中。
为什么宋朝之前的火///药威力不够大?
到不了想象中扔一包火///药就顷刻炸毁一片城墙的效果?
一方面是配方比例问题,它在不断摸索中被改进,形成我们知道的一硫二硝三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