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8页(3 / 4)

哪怕是今天,美国公司抄袭或盗用了中国公司的产品设计,要追讨赔偿也不容易。

在美国打官司,怎么可能不遇上地方保护主义。即便最后胜诉,是损失了一大笔的精力、时间与钱财。

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打官司也一样。林语堂在一堆乱事与濒临破产的情况下,只能把打字机的专利低价卖给了美国公司。

随着国际格局变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公司不会再去中国搞大规模投资,这款中文打字机项目最终被彻底雪藏。

¥¥¥¥:其实,20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国内普遍采用的是舒式打字机,一直到六七十年代都在用。

舒震东发明的。没有键盘,而是一大盘排列有序的铅字。需要打哪个字,就在一堆字中寻找,操作杠杆针对性地按下哪个字。

舒式打字机据说每小时能打两千多字,这种速度比手写要快三倍左右。

它的先进性不及明快打字机,但是从普适性的角度来说,更符合当时国内的生产条件。没有过于精密的机械结构,前期投资也就小了很多。

检索字体时不使用划分部首偏旁的巧劲,而是一个个字去搜查。

考虑到民国时期的国民受教育程度,按字搜查的检索方式初时很笨拙,但更容易上手。虽然耗费时间,可通过死记硬背也能熟能生巧。

再说国内有对打字机的市场需求。在手抄与批量印刷之间,存在空白地带。

那个时候使用印刷设备的成本较高,只有印刷大批量文本才能赚取利润。日常办公只需要几十分文件的话,手抄太慢,印刷太贵,那就是打字机的市场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