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是,政商博弈的失败。
甚至,很多经营性失败,其实归根道理还是政商性失败。
秦天川向卿云展示的石玉柱,是经营性败局,但从后世重生过来的卿云却很明白,石玉柱其实还是败于政商。
很简单,巨人大厦的倒塌来自于资金链的断裂,而当年的宏观大背景是什么?
是房地产在华国的第一次泡沫破裂。
当然,石玉柱本人的性格特点,也是主因,不肯贷款的他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生路。
而健丽宝是产权明细化过程中的关系破裂。
孙红兵的瞬驰,宋儒华的TOP,以及目前风雨飘摇中的德龙三驾马车、长江边的铁本,则是宏观调控中的利益分野。
在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宏观调控往往要作为一个半周期性的因素来加以考虑。
每3到5年一次的宏观调控,重点调控对象便是民营企业,随着国有资本在垄断性行业中的权重越来越大,调控的行业性排斥特征也越来越明显。
秦天川便认为,他二哥秦天山冒险突进上游重化工业,其政策风险完全大于任何经营上的风险。
当然,还有地方利益竞争格局中的牺牲者。
华国的经济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它本质上是一个区域激烈竞争的格局。
改开之前,其实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都一样,是通过十年左右的竞争发展,沿海地区依靠资源、思想的优势,才形成了东强西弱的格局,而并非一开始便如此。
事实上,由于三线建设的布局,改开之前,在工业基础方面,是西强东弱的。
统一大市场是202X年提出的政策,但是在政策提出之前,朝野上下已经为此博弈了近30年。
而在此博弈过程中,有太多太多的企业家,因此而遭到事业上的毁灭打击。
最典型的便是华晨扬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