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307章:明朝时期的蒙古草原形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7章:明朝时期的蒙古草原形势(3 / 4)

这就是为什么后世云南方言中的西南官话有那么重的卷舌音了,因为他们都是由当时蒙古人假扮的“汉人”,就像东北女真人(满洲人)入主中原后,将原本通行全国的平舌音的南京普通话改成卷舌的儿化音。

好在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带回蒙古草原的人中,大部分是士兵。因此,元顺帝才能拥有相当数量的军队约五六万人。尽管退回了蒙古草原,他仍然将自己视为整个天下的统治者,但他失去了长城以南的地盘。

元顺帝北逃后就撤向斡难河-怯绿连河谷地,因为那里是蒙古人传统的故乡,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但同时,明朝军队继续追击,以确保蒙古人无法发动反攻。尽管蒙元朝廷失去了大片地盘,但残存的元朝(北元)仍能够在蒙古草原重整旗鼓,并隨時都有可能发动反攻。这可不是虚幻的想法,一切皆有可能。

尽管元顺帝妥懽帖睦尔驻军在蒙古草原,但他在那里却无法找到对自己作为统治者的长期支持,因为有人对皇室产生了长达几十年的厌恶,主要是阿里不哥一脉后裔,且他们是蒙古草原上最有势力的人物。

除了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间依旧一触即发的夙怨,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也将败退的妥懽帖睦尔与归来的其他蒙古人视为外人,甚至基本视之为“汉人”和“非蒙古人”。因此,双方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游牧在西部蒙古草原阿尔泰山脉周围的瓦剌(俄罗斯的卫拉特蒙古)成为了卷入争斗的第三方因素。

“瓦剌”在蒙古帝国史中只是一个边缘集团,与拥有“黄金血脉”的“蒙元皇室”没有什么联系,因为瓦剌人的血统与成吉思汗无关。但是,随着其力量在西元14世纪后期逐渐增强,他们便开始觊觎蒙古大汗之位。

与此同时,“瓦剌人”还将自己的社會地位凌驾于其他蒙古部落之上,令其他蒙古部落贵族深恶痛绝。

不过,一些“瓦剌人”将他们的祖先追溯到了克烈部的脱斡邻勒汗。但是,瓦剌(斡亦剌)其实是槐因亦儿坚部落之一,与克烈部无关。而在西元14到15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蒙古草原的战争都是局部性的。

不过,明朝皇帝朱棣屡次率军攻入蒙古草原,放火焚烧牧草,想通过饿死牲畜来迫使蒙古人屈服。但是,结果喜忧参半。尽管明朝军队多次打败了蒙古军队,但明军一进入草原发就会遭到连续不断的攻击。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结果,原因是明朝军队以步兵为主,骑兵不多,而且后勤补给跟不上,无法在草原上长期驻军。明朝除了试图让蒙古草原上的许多派别互相攻击之外,还采用了汉族用于草原的传统对策。

那就是将“名号”授予某部落的统治者并使之合法化,将其他蒙古部紧盯自己的视线移开,使之内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