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尚未形成的医药大典,可以不完备,可以没有那么完美,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出现谬误。
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的让药方廉价一些。
如果相同的病症,一味药便宜很多,但效果稍逊几分,那稍逊几分的那个才会被特地选录,另一份则以小字的形式附在后面。
说白了,这份医药大典是为了给那些穷苦人家的百姓来用的,价格也是极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不可不考虑。
好在顾担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晋升大宗师之后,白莲观想图的那一朵白莲也已经开了三瓣,神魂强度颇高,放在凡尘之中,一目十行却记忆犹新绝不是在妄语。
医书只要一翻就能够记住,真正麻烦的地方是在怎么让药方变得更加便宜,但效果不差太多。
与此事齐头并进的,则是对于药田的规划。
都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药材又何尝不是呢?
一地有效之药方,拿到另外一地,用同样的药物,可能便毫无作用。
所以药田的选址和规划,亦是重中之重。
徒有药方而无药,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寻觅药田,扩大药物种植这件事,交给了公尚过。
自己人办事顾担才放心,起码他可以肯定公尚过绝对不会敷衍了事,这也是一位宁缺毋滥的人才。
而关于如何接生,特别是如何照料刚刚出生的婴儿,让他们不至于早夭这件事,则是交给了小莹。
三人从不同的方向齐头并进,要从无到有的改善夏国的医疗状况,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一件事,但也必须去做。
这一次,青木液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毕竟顾担不可能在每一种病症的解决方法上都写青木液。
但好消息是,有青木液的帮助,很多药方上年份要求苛刻的药材,也无需去慢慢寻觅等待,顾担直接拿到种子就能够催熟,节省了很大一部分要被消耗掉的时间。
各种各样的偏方、医家经典都被拿了出来,一一验证,鼎新革旧,不可拘泥于昔日医书上的旧式,只要好用且有效,别管膈应不膈应,狗屎都能当药材。
除了夏朝的助力之外,各国的医书也在不断的运送过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或许很多疑难杂症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只是碍于这个时代交通本身的不便,地域的限制,乃至消息传播的缓慢,才导致迟迟没有消息传来,实则早已发生。
将这些药方验证后汇总到一起,能省却后来者很大的麻烦,顾担忙的也是这件事。
又一次从太医院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医书,还没有翻看,顾担便已是愣住。
《金创药略》。
“顾小友,怎么了?”
见顾担发呆,有太医院的御医凑了过来,关切的问道。
他们并不知道顾担真正的身份,当初顾担所相识的那一批太医院的御医们,到了今天已经不剩下熟面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