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太子之所以让纳哈出传话,就是知道纳哈出在大明根基浅薄,可以说没有丝毫根基,不要看什么侯,什么爵的。还有私兵在高丽。但是与大明其他勋贵相比,自然是远远不能相比的。
他们更没有底气去拒绝了太子。
而且纳哈出谨小慎微,与其他关系最少,而察罕在太子麾下。也不用担心,纳哈出会乱来。毕竟,纳哈出而今唯唯诺诺,但实际木华黎家族在元朝屡次内乱之中,都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发挥。
就政治嗅觉来说,不再任何一个大明官员之下,知道这事情该怎么办。
也不吸烟人注意。
他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就好像一丝水波,看没有人注意到,自己又再次躺平了。
------
“殿下。”察罕一身精致之极的盔甲,浑身朱红之色。行动之间,甲胄铿锵有力。他半跪行礼,说道:“我父亲传来消息,已经通知了何大人。何大人也有回话。”
太子淡然的说道:“说。”
察罕说道:“何大人说:他无意shā • rén,能在此时有生杀大权的只有陛下。他只能尽力而为。”
太子叹息一声,一摆手说道:“下去吧。今天这一件事情,不要其他人知道。”
察罕立即答应下来,缓缓的退了下去。
太子其实几次劝刘三吾,但是每一次都遭受了刘三吾的反对。而每一次刘三吾的反对,都给太子带来深深的震撼。
太子学习的现代科学知识,很多是浑沦吞枣。看个结果而已。毕竟很多东西,都要数学功底的。不要说理科了。就是人文科学,很多时候也是需要大量计算的。没有这些,很多是很不明白的。
而刘三吾却不一样,太子也是从小学习儒学。与刘三吾根底相通,很多事情不用解释,他就明白了。
在刘三吾讲解之下,太子更深刻的了解到朱元璋与何夕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也更明白,这样做会遇见怎么样的阻力。
一句天下皆反,也不为过。
大明而今体制是最稳定的,最稳固的。任何改动都由风险,而管理越精细,风险越大。其实,何夕的变法也可以换一种理解方式,那就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动。
之前大明将大量的财政剩余留在地方,由乡绅,官员,胥吏瓜分。征收上来的赋税,估计是上报朝廷的数目的两到三倍,甚至更多。
而经过变法,大明想要将每一分财权上缴,不提带来巨大行政成本,单单这些灰色既得利益者的反噬,就相当严重。
一个县的问题不打。但是一个府,一个省,乃至于天下,那就是汹汹之火。
而刘三吾知道变法项目还太少,而太子知道的更多。他更明白,朱元璋与何夕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改天换地一般。
一想到这里,这太子就压力山大,对刘三吾就更惋惜。想要保全方孝孺一般,保全刘三吾,只是而今看来,这一件事情,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太子心中暗道:“等一会儿,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不知不觉,刘三吾的一些话,已经深入太子之心。等待时机,拨乱反正。太子并不觉得,他在反对变法,而是他不觉得应该这样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