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抽丝剥茧,那边果断下手,各种消息,陆续送到了徐景昌的手里。
有两个人就显得很突出,顺昌伯王佐,都督陈俊!
石场每年算下来,三十万两银子的收入,两个人一人一半,一个负责池州等地的出货,一个负责在应天的销售……案情到了这一步,似乎也可以收网了。
只不过徐景昌还不着急,因为顺昌伯王佐这人,毫不起眼,这么大的一笔钱,他们吞不下去……继续追查!
“定国公,我们发现,顺昌伯拿到了钱之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送去一个宅子,这个宅子的主人,是驸马王宁。”
徐景昌眉头一挑,忍不住道:“怎么,他还不老实?我已经够客气了,再一再二,这是第三次了,我倒要看看,谁能保住他!”
徐景昌是说到做到,立刻拿着查实的这些东西,前往皇宫,面见朱棣。
此时的朱棣,正在发愁……一年多以前,解缙提出裁撤军户,结果遭到了勋贵一致反对。他们认为招募兵马,会破坏大明精兵的专业,会让一群贼配军流入军中,总而言之,会让能征善战的额大明精锐,变成一支靠着军饷刺激的平庸人马。
彼时朱棣也没敢推动此事,但是到了现在,解缙借着经筵的机会,旧事重提。
解缙也学聪明了,直接讲这事,跟找死没啥区别。
他给朱棣算了一笔账……就是军户这个东西,根本维持不下去……其实第一代的时候,看着还好,给一块土地,或是强制移民,或者发配罪犯,前去屯田戍边,充作军户,让他们驻守各地。
朱元璋就曾经非常自豪,养兵百万,却不耗费朝廷财税。
这是老朱最得意的政策。
但是任何政策,都架不住时间流逝……就像是程序运行一段时间,不免产生漏洞。
军户也一样,到了第二代人,不是每家都生一样的孩子,也不是每家都有足够的男丁……有的人没有男孩,这一户自然就没了。有的人家好几个男孩,但是按照规定,只需一个人顶替,其余算作军余。
普通军户如此,那些将领也同样如此,从指挥使,到千户、百户,他们通常都会娶好几个女人,孩子众多。
通常情况下,原来的军事编制,过了一两代人,就会变成地主豪强。
那些世袭的千户和百户,变成了大小地主,原来的军户沦为佃农……这时候就没人打仗了,那该怎么办?
别着急,不是又家丁吗!
明朝将领都喜欢豢养家丁,把最好的武器装备给他们,俸禄丰厚,待遇最好,远远胜过普通士兵。
这个看起来很奇葩,但只要把他们想成地主家里的护院家奴,一切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