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十年前的话,型的化工厂还是有生存空间的。
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很多化工厂要么被迫升级,要么被迫关停,没有第二个选项。究其原因,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而随着技术的更迭,原本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已经支撑不起一家厂。而要开发新技术,又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还是那句话,如果是测(shan)仿(zhai)技术的话,你就好比进入了一个林子,但好歹你知道要去林子里面找什么,而且脚下还有一条路。如果是原创发明的话,就好比闯入了一个原始森林,里面有什么你完全不知道,而且也无路可寻。能找到什么,完全靠个人灵感,靠运气。
在旧产品不断降价,利润不断被压缩的情况下,能坚持下来的厂都是在苟延残喘的。
如果有统计的话,会发现近些年来,这些中的厂是关停的关停,倒闭的倒闭,被兼并的兼并,并没有多少路可以走。杜清和自认,虽然工业兴国是很好的,可这已经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转的了。没有过亿资金,进场都是玩家。哪怕是过亿的投资,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来。
不是厂没有存在的价值,在外国就有不少的厂,专门做一种产品。但是,这种产品却能远销全球,每年都有几百万美刀,甚至几千万美刀的进账。中国呢,对不起,哪里有厂子可以沉得下心只做一件产品啊!
产业升级,看似高大上,看似为了环保,实际上也是在向用人成本、向场地租金等等成本妥协。
李维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一听是什么罐头厂,他叹了口气:“现在做罐头,哪里还有出路!”
“做果酒呢?”
杜清和笑道,“低度果酒。”
“如果找到销路,还是不错的。”
李维忍不住道,“可低于十度的酒,是有保质期的。就跟啤酒一样,你的酒要是没有销路,就抓瞎了。”这话得在理,因为这也是国产啤酒越来越难做的原因。哪怕是最富盛名的青岛啤酒,哈啤什么的,销量都是在下降的。反而,国外的啤酒品牌,什么百威、嘉士伯却在上升。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品质上面偷工减料,用的麦芽偷工减料,还基本不用啤酒花。这样的啤酒,淡而无味,根本比不上外国品牌。总的来,中国的啤酒拼价格,国外啤酒拼品质。中国啤酒抢中国市场,国外啤酒赚全世界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