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长当真掰开了不太规则的一块儿递给了清瑶。
俩人就躲在阴凉处,看着头顶的树影婆娑,枝叶被晒的蔫蔫的,一边啃着多汁的西瓜。
吃完了西瓜,陶山长便问,“你在书院有段日子了,可有遇见什么难事?”
清瑶猛然想到,陶山长可是文昌学院的头头,人品学识地位都是拔尖的,便脸露欣喜。
“山长大人,学生想为我家乡的学子们编写适合的教材,但是现在遇到了很多难题,不知道如何解决。”
她说了几个眼下遇见的最重要的几个问题。
陶山长根本无需沉思,张口便来,“那你首先便要阅尽所有的书目,不想误人子弟,便要分豪不错,内容要严谨,知识的正确性,不能出现错字……”
“再者,你若是想实现大家都用你那什么拼音学习,那更是要有一个范围,想必考中了秀才的,便已经学了小半数书了,那这种方法,就不必用了。”
清瑶懂了,这就是说在教材内容知识范围界定上,不超纲是编写教材重点。
陶山长继续说道,“你夫子讲课,你便也听了,有没有觉得哪里不适合?”
清瑶思索了一番,“山长大人,学生觉得还是能听懂的,夫子讲的内容我都跟得上。”
“那么,跟不上的呢?”
“跟不上?”
“对呀,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有悟性的,要不然也不能有人考中秀才就止步了,而有的人却能步步高升,直上青云。”
清瑶豁然开朗,对,村里的孩子不能与自小便启蒙的学生相比。
教材内容一定要从浅入深,逐渐递进,不仅要让学生有知识学,也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清瑶把自己的感悟跟陶山长说了,陶山长摸了摸胡须,孺子可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