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气得嘴皮子发青。
理由,什么理由?藩王有不臣之心,一朝手握兵权,恐将为祸社稷?
这能说吗?
说出去,不乱也会生出乱子!
就在刘尚书和刘大学士吹胡子瞪眼,随时可能撸袖子的时候,皇太子朱厚照突然横插一脚,放言道:“两位先生别争了,孤要效仿太宗皇帝亲征!”
刘健和刘大夏同时顿住,齐齐瞪眼,头转得快了些,差点扭到脖子。
“殿下?”
是他们年老耳聋,听错了吧?
半点不体谅老臣的担忧,朱厚照握拳,继续放出豪言:“孤要领兵十万,饮马草原,扫平鞑靼!”
刘健:“……”
刘大夏:“……”
满朝文武:“……”
无论支持刘尚书还是刘大学士,无论文官武将,此时此刻,仰视朱厚照,只想说一句话:殿下,求别闹!
杨瓒由七品升至从五品,勉强有了上朝的资格。听到朱厚照的话,也是半天没回过神来。
左右看看,心情很是微妙。
太子殿下上进,很好。有志向,更好。但志向太过远大,路没走稳就想跑,当真是愁人。
低下头,连撸三遍眼眶,愈发的头疼。
朱厚照虚岁十五,连京城都没出过,想领兵亲征草原,无异天方夜谭,内阁必不会答应。但要按下青葱少年的叛逆,也是件难事。
说轻了没用,说重了更不行。
稍有不慎,先时的努力就要白费。若是朱厚照和朝臣针锋相对,心气不顺,让刘瑾之流钻了空子,历史又将走回老路。
思及此,杨瓒顿觉一个头两个大。
第四十四章杨侍读发威
朱厚照年少气盛,下定决心,便会一门心思的向前冲,绝不轻易更改。
然而,当此多事之秋,别说亲征关外,便是他想离开宫城,到皇城内溜达一圈,内阁六部也不会答应。
于是,以内阁三位大学士为首,满朝文武对太子殿下展开游说劝导,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殿下,外边不安全,风大雨急,万一哪里吹掉块瓦片,砸到了怎么办?为江山社稷,万不要踏出宫城一步!
“百官军民耆老等三上奉笺劝进,请殿下顾臣等仰瞻之切,早登宝位,严奉宗祧,以慰历代先帝在天之灵!”
见朱厚照不听劝,刘健上前一步,使出杀手锏。
三表奉笺,太子殿下早该令谕答允。
奉天殿龙椅不可久旷,登基之事不能再拖,必须在大行皇帝祭日之前敲定。
刘健出马,朱厚照的气势顿时消去一半。
满朝文武,朱厚照统统不惧。唯独对刘健,他是又敬又怕。
刘阁老饱谙世故,压根不和朱厚照在“亲征”的话题上纠缠,直接提出登基大典,社稷宗祧,朱厚照脾气再倔,也只能老实坐回龙椅,话都憋回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