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着朱厚照操心,几方势力就会撕扯不休。
下边的人撸袖子开揍,大佬还能稳坐钓鱼台?
明显不可能。
断尾求生固然重要,砍的次数太多,长短超过底线,不致要了人命也会众叛亲离。
不想撕得昏天黑地,来几场群体斗殴,只能将上疏弹劾的御史推出去,言其诬告。
如此一来,都察院必不会善罢甘休。
别说证据确凿,确有其事,就是道听途说,也没有将言官定为“诬告”的道理。
天子行廷杖,将人撵回老家种田,还能在史书上留几笔,说不得会被春秋一下,成为“诤臣”。被朝臣推出去顶罪,扣上污名,今生今世都不得翻身。
身为御史,负监察百官、纠察不法之责。
一人背上诬告的罪名,整个都察院都会被牵连。
姓刘的能诬告,证明言官也有私心,并非百分百的清廉公正。以此推断,其他御史乃至副都御使,左右都御使,都变得十分可疑。
同为言官的六科给事中,也不能独善其身。
大家属于同一体系,平时可以掐,必要时必须站在同一阵线!
和武官撕,和文官撕,和天子撕!
撕到不能再撕!
总之,绝不能被同僚上言“诬告”!
杨瓒上请之时,只想着将水搅浑,万万没能想到,力度有点大,浑水变成泥潭。
朱厚照想到了。
身在皇家,接受的是帝王教育,政治嗅觉远比杨瓒敏锐,缺少的不过是经验。
看到群臣的表现,设想到可能的后果,朱厚照心情更好,借衣袖遮掩,又吞下两块豆糕。
当日早朝,结束在一片肃杀的气氛当中。
或许是心情好的缘故,退朝之前,朱厚照突发奇想,决定恢复上元节休假,只是从十日缩短到五日。
“上元节当日,朕与万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