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德国,英法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华夏的一举一动。比起远隔大洋的美国,华夏距离欧洲的位置“更近”。
“一旦华夏参战,这个重新焕发活力的古老国家,很可能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
美国只有十万出头的常备军,他们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别说是操纵坦克和驾驶飞机,连渗透战,弹幕徐进一类的战术听都没听说过。
他们只知道堑壕,只知道步枪,只知道方阵队形,他们的头上还戴着牛仔帽,他们对战争的乐观情绪,就像美国政府那张奇怪的征兵广告一样,让欧洲人无法理解。
不过,他们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大量的生力军,完全可以“弥补”这一切的不足。
战术不熟悉,可以训练。
装备落后,也不是问题。
英法等国需要的是美国的物资,美国制造的武器,和大量能充当“炮灰”的美国大兵。
别以为同为“白色人种”,彼此之间就会缺少算计,如果不是潘兴将军一力坚持美队要作战,恐怕这些被“正义”和“英雄主义”冲昏头的美国牛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会成为欧洲人的炮灰。
就算如此,战争一开始,只经过短暂训练,从没见识过欧洲血腥战场的美国牛仔,还是被惨烈的战斗和可怕的伤亡数字吓到了。
比起眼前震耳欲聋的炮声和随时可能面临的死亡,美国的战争和南北战争简直就像是在过家家。
华夏军队则不一样,在欧洲人激烈厮杀时,华夏军队也在不停的出击,打日本人,揍俄国人,还和东南亚的英法殖民地军队动过手。虽然殖民地军队多以菠萝头阿三为主力,可从指挥这些菠萝头进攻的英官口中,还是能够获悉华夏军队的战斗力有多么的强悍。
即便打个折扣,也要高上美国牛仔一截,更不用被武装起来的非洲人。
可惜,华夏政府对于欧战的态度很明确,保持中立。就算近期这种态度出现了些许“动摇”,也依旧无法判断华夏会倒向哪方。
于此同时,潜伏在海底的德国潜艇,再次开始了狩猎。
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德国潜艇出没的海域,几乎成了一片死亡之地,中立国开往协约国的商船数目一下锐减,只有美国等为数不多的国家还在坚持。
为了对抗德国潜艇,英国人用尽了办法,q型船,水下听音器,防潜网,组织巡逻舰在主航道上来回巡逻……凡是能想到的办法,英国人都一一实践,收效却依然不大。
德国潜艇指挥官很少再上q型船的当,哪怕船上的水兵表演再逼真,大呼小叫四处跑,就差跳海了,也没有德国潜艇会傻傻的浮出水面,给船上的大口径火炮当靶子。英国舰队在主航道巡逻,而德国潜艇就潜伏在距离主航道几公里的地方,恪守“规矩”的英国舰队,发现他们的几率微乎其微。
德国潜艇也不是“无敌”的,使用内燃机和柴油驱动,让潜艇里的味道很难闻,碍于潜艇内部结构,最多也只能携带八枚鱼雷。
英国人应该庆幸,德国人的潜艇只能在水下十二个小时,否则,他们遭受的损失将是现在的几倍,甚至于几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