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下台之后,永乐帝登位,倭寇依旧屡有扰边,有愈演愈烈之势。
朱棣是谁?
想要皇位直接抢,把北元打得满大漠跑的猛人。
惹到了他,甭管是谁,都必须付出代价。
于是,郑和和王景弘带着威胁意味十足的诏书出发,一路杀到了日本。
源道义有些慌神,据得到的可靠情报,明朝船队近两百之数,有巨舰,船身之巨,仿佛山岳,发炮之声,似海啸地动,威势非寻常战船可敌。
船上成员,多为着袢袄皮甲的军士,动辄以“神-器”扬声海上,赫赫然,有万军不挡之势。
明朝的使者,源道义见过,明朝的战船也曾停靠日本。
但是,那都是怀带着“友好”的目的前来访问。而郑和带领的这支船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和友好不沾边。
说他们是来攻打日本,发动战争,还更可信些。
万分心焦也想不出办法,源道义干脆召集手下,共商对策。
人来了,却各个愁眉苦脸,门一关,集体沉默。
很显然,对于明朝船队的来意,大家都不看好。
万一真要打起来,该如何应对?或者说,该往哪个方向跑?
有人提出,先派使者前去试探。
立刻被反驳,试探不出,更加惹恼对方该怎么办?万一被当贼寇解决掉,还能以正义的名义报仇吗?!
源道义头疼,手下也是一样。
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先派人到港口等着,万一明朝真是派军前来攻打,也好提前有个准备。
打不打得赢?
总之,先看情况再说。
日本人惶惶不能安,正为打仗和跑路做两手准备。
郑和的船队已渐渐靠近下关,巨大的黑影出现在海面上,像是一头头巨兽,张开了大口。
这次下东洋之行,终于抵达第一站,饱受晕船折磨的郑和同王景弘,终于能缓口气了。
于此同时,孟清和在大宁的办学计划,终于初见成效。
大宁城西,新建的儒学正式开始授课。
两层的建筑,门前立着兴宁伯亲定,经天子审批的学规。
最先一条,入学的学子,不分贫富,民族,无论边民还是归附部族,全部一视同仁。
入学之后,统一发蓝色布衫,带四方平定巾。入冬发棉袄,棉帽。
鞑靼女真入学者,先随训导容易学汉文,评定通过之后,再进行下一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