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子提出大比武的孟十二郎,在武将和勋贵中的好感度再一次飙升。其速度堪比火箭。
“兴宁伯是个好人啊!”
刷了好感度不算,好人卡也收了一堆。多是孝陵卫的亲属颁发。
无他,光听名字就能分辨出,孝陵卫的主要工作就是守卫皇家陵墓。
除非天子专门下令,否则,打仗出兵,护卫天子出巡,孝陵卫通通没份参与。这种情况下,天子二十六卫只是个名头,武艺练得再好也没用!
兴宁伯向天子提议,进行二十六卫大比武,对孝陵卫而言,简直是从天而降的大饼,还是肉馅的!
不趁机狠刷存在感,让天子知晓自己的一身本事,还要等到黄花菜凉了,脑筋再转弯?
临到孝陵卫比武当天,着实让永乐帝惊喜一把,因旗手卫而起的郁气,瞬间一扫而空。
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牵涉面太广,恐怕会当场下令,旗手卫和孝陵卫换装,换人。
孝陵卫负责天子出巡,旗手卫去守护皇陵。
饶是不能全部换人,也从孝陵卫中选拔多名有才能的军官,近五十名勇猛的卫卒,调往大宁。
“尔等需谨记近日,不可骄狂,临战不怯,立功以壮家族。”
临行前,家中长辈的殷殷教导,加上本身对战功的期盼,让这些从孝陵卫掉往北疆的卫军热血沸腾。
戍边,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机会。何况还是大宁,旁人求都求不来的好事!
被选出的孝陵卫打点行囊,高高兴兴出发。留下的缺额,直接由在比武中表现最不好的卫军填充。
二十六卫中,被谪交趾和广西云南的不少,调往北疆的更多,而且,基本都是在比武中表现突出官军卫卒。
不是没有朝臣发现此事微妙,可文武两立,五军都督府都没开口,文官有什么立场追究?
说天子二十六卫拱卫京师,人员一个不能少?
不见把人调走之后,又从各自的家族中征召?
比起卫所垛集抽丁,天子亲军一向不愁兵员。
人都补上来了,还有什么可说的,谁敢上疏提出质疑,朝中的勋贵武将会立刻握拳,从鼻孔喷漆。
捞过界了啊!
文官委屈,武将队伍中,早有人这么干了!
孟清和摸摸鼻子,后退数步,他是低调的人,必须深藏身与名。
不过,调兵的事不追究,聪明如杨士奇等人,还是隐约猜到,天子恐怕是要在北边动兵。多数猜测是鞑靼,要么就是瓦剌。硬是没一个人猜到,朱棣的目标会是朝鲜。
太--祖高皇帝定下的不征之国,今上怎么会轻易动兵?
但事实出来,却让大部分人跌破了眼镜。
不是天子主动发兵,而是朝鲜国王李芳远主动上表,向大明求助。
“五子不孝,残害兄弟,杀害手足,逼迫小王退位,窃国篡位,请上朝发兵!”
求救信是通过锦衣卫的渠道送至京中,满朝哗然。
所以说,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
换到朱棣这里,就变成了有机会要打,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打!
李芳远被迫退位是事实,他的儿子自相残杀,争夺王位也是事实。
主动上表,请求明朝发兵,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当然,现下李芳远的表疏尚未送到南京,朱棣仍在兴致勃勃的举办亲卫大比武,擢升了一批又一批如陈纪一般的勇将,分批次送往北疆。
美其名曰:战场磨练。
孟清和一边专心教导朱瞻壑,一边摆着手指头,算着沈瑄回朝的时间。
天子召征讨安南大军回朝的敕令已经发出,很快,沈瑄就要率领大军班师。至于回来之后,是会和他一样,暂时留在京城,还是马上返回北京,并不重要。
关键是,数月未见,着实是想念啊!
郑和王景弘在羽林卫比武当天,被天子当众夸奖。他们不只带回了成船的珍宝货物,外邦使臣,还带回了敢打船队主意的旧港海盗。
立下的功劳,再次得到天子着重表扬。
看着泪流满面,激动不已的郑公公和王公公,孟清和默默转头,离开两年,这两位怕是忘记了,被天子这般夸奖,不会有好事。
果然,还没激动过瘾,就被天子泼了一瓢冷水。
“两月之后,再次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