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可以,但你们要请我喝酒。”
“等拿到钱,我们请!”
“好!我以前隔壁住着一名牢头,我听他说……”
很快,官塾内发生的事满城皆知,还被越传越夸张。
其中刑罚的残酷,恐怖,被升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人们因此更加不敢触犯《秦律》,唯恐受到这刑罚。
另一个被传夸张的是李牧,李牧帮助冒名顶替者范常的义举,和他的两番言论,受到了许多人的夸赞和同情。
一时间,大公子李牧之名,名誉满城。
甚至有这么一句话广为流传:能和大公子李牧做同学,是人生大幸!
瞧那范常,只因和大公子做了几天同学,大公子就替他还了巨额债务,让其父母能颐养天年。
当然,也有许多人不信。
当时官塾内可是有不少人,一问不就知道了?
好事之徒们来到官塾外,拦截下路过学法的少年们询问。
“这位气度不凡的少年郎,听说昨日官塾内……”
少年们见这么大的阵势,事情还知道的这么清楚,周围又有那么多被询问的少年,自然不敢说谎。
而且,少年们也想李牧会像帮范常那样帮自己,纷纷帮李牧说起了好话。
什么彬彬有礼,平易近人,为人谦和,好学上进……
就连李牧享受的特权,也被美化。事实已被证明,李牧比传言中的更加优秀。
李牧美名,被荆城百姓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