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制心既欢喜又羞愧,韩德昌说:“还不上前谢恩?”
韩制心谢恩,躬身退了回去。
萧绰又封了高正为右仆射,丁振为东上閤门使,韩杞为节度使,所有出征大小将校都酌情封赏。
张俭读完受封者名单,将功劳簿呈给了耶律隆绪。
众人十分疑惑,为什么还有两人没有封赏,都坐着望着萧绰和耶律隆绪。
萧绰看了看众人,说:“怎么?诸位对封赏有什么异议吗?”
萧排押站起来,说:“请问皇太后,为什么不给大丞相和上将军封赏?”
萧绰扫视了一眼众人,说:“看来诸位都是为这事吧?”
有人笑道:“驸马多心了,上将军和大丞相这回都立了大功,皇太后把他们放在最后,是要给更大的奖赏。”
萧绰笑着说:“说得对,这次和约能够达成,王继忠出力至伟,三番五次与宋人沟通,矢志不渝,才达成和约,这份功劳不得不嘉奖,加封王继忠为琅琊郡王,南院枢密使。”
旨意一出,众人愕然。
王继忠立刻跑上前去,跪下说:“请太后收回成命,继忠微末之功,当不得这么大的封赏。”
耶律隆绪说:“王卿家,你有什么当不起的,受封吧。”
王继忠说:“皇上,俗话说:德才称位,万事和谐,德才不配位,则生魍魉。臣德薄才浅,实在不配这个封赏。”
萧绰看了看王继忠,说:“王卿家是不是嫌朕的封赏太小了?”
王继忠立刻以头顿地,说:“不,皇太后,臣绝不敢心生妄想,臣何德何能受这么高的封赏?”
萧绰说:“你为国立功,就应该受到封赏,不要推辞了。”
王继忠说:“臣本是一个阶下之囚,蒙皇太后不弃,给了臣立功的机会,自当尽心尽力做到为臣的本分,即便立了一点微功,也不报答皇太后的恩情。皇太后宽宏大度,在臣被宋国抛弃的时候,又蒙您收留,给了臣一个栖身之处,不至于流落街头,臣已经非常感谢了,岂能还有他望?”
王继忠说罢,嚎啕大哭起来,在座的的文武大臣,都知道王继忠的遭遇,想起他有家不能回的痛处,也不禁落下了眼泪。
萧绰没有再说什么,默默地坐了一会儿,起身回宫去了。
耶律隆绪陪着众人喝了几杯酒,也觉得无趣,宣布宴会到此为止。众人都散了。
王继忠回到家里,康延欣忙问受封之事。
王继忠把封赏的事告诉了她,并说他拒绝了封赏。
康延欣说:“可是,你这样拒绝皇太后,是不是让她没有面子?”
王继忠惊道:“我只顾拒绝封赏,没想那么多。”
康延欣说:“皇太后一定会以为你嫌封赏小了。”
王继忠说:“是的,但是我真的不是嫌封赏小了啊。”康延欣小声说:“皇太后这个封赏,也确实让人意外,明里把你封为琅琊郡王,其实就是一个虚衔,至于南院枢密使也只是管管赋税而已。”
王继忠说:“只要与你在一起,什么官也不当,我也是快乐的。”
康延欣抓住王继忠的手说:“我也是,可是,你就这样不接受封赏,会让皇太后下不来台的。”
王继忠说:“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康延欣说:“要不你干脆就接受琅琊郡王的封号,把南院枢密使辞了。”
王继忠说:“我以什么理由推辞呢?”
康延欣说:“你就说你的疟疾还没有十分地好,需要休息。”
王继忠喜道:“延欣,还是你有办法。”
萧绰回到宫中,心里生气。韩德昌随后走来。萧绰说:“王继忠好不知趣,竟然嫌封赏太小了。”
韩德昌说:“太后,这么封赏也确实出乎意外,连众大臣都不相信。”
萧绰说:“意外?他们想要多大的封赏?”
韩德昌说:“太后准备怎么办?”
萧绰说:“怎么办?朕明天就问一问他到底想要多大的封赏?”
韩德昌连忙说:“不行啊,太后,这样不仅让他难堪,还会让你难堪。”
韩德昌说的很对,今天就是一个例证,当她问他是不是嫌封赏小了的时候,王继忠感到惊惶和痛苦,萧绰自己又何尝不是?而且群臣的目光也是那么严厉地看着她,不相信她是这么对待功臣的。
萧绰说:“那你说怎么办?如果明天他仍然不接受封赏,怎么办?是不是应该给他更大的赏赐?”
韩德昌说:“不,现在给他再大的赏赐他都不会答应的。”
萧绰说:“但朕如果不给他赏赐,朕没法向国人交代。”
韩德昌说:“太后别着急,我让张俭去劝劝他,看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萧绰说:“这个主意好。”
次日早朝,张俭在万春门外遇到了王继忠,与其说是遇到不如说是等到。一大早,张俭就在门口候着,看见王继忠走来,就走上来,叫道:“继忠兄,早啊。”
王继忠见是张俭,说:“张大人早。”
张俭说:“继忠兄,你怎么还拿我当外人?”
王继忠说:“我哪里拿你当外人了?”
张俭说:“你看我总叫你继忠兄,而你总叫我张大人,这不是把我当外人,当年我阿姊在的时候,你还张俭张俭地叫着,阿姊不在了,我们难道就生疏了?”
王继忠说:“张俭,你想多了,那时你还小,现在做大官了,怎么还能那样叫?”
张俭说:“什么时候都一样,我永远是你的***。”
王继忠说:“那好吧,以后我还叫你张俭。”
张俭说:“这还差不多。”
王继忠与张俭并排走着。
张俭说:“继忠兄,昨天你为什么不受封?”
王继忠愣了一下,说:“我不能受那么高的赏赐。”
张俭看了王继忠一眼,说:“不会吧,我私底下听很多大臣说,给你的赏赐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