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李太后不反对,申时行当然没意见。况且这事儿还是由李太后牵的头。
得到万历皇帝的旨意,申时行当即传话给户部尚书张学颜,让他拨了三万两。
这样,朱翊镠就有了七万两银的预支打算。
可他觉得依然不够。
培养教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件烧钱的事儿嘛。
朱翊镠接着去怂恿冯保、张鲸、张宏等内宦。
虽说是自愿,可朱翊镠一上去就说付大海捐了一万两,那几个大珰又怎么好意思少捐?
一人一万。
又募集到了三万。
加起来就有十万两可供开支。
朱翊镠觉得还可以更好一些,他知道大明的官员其实很富有的,无论内廷还是外廷,只要手中有权,都不穷。
申时行开头,他捐了五千,其他官员以他为标准,陆陆续续也只能“慷慨解囊”了。
这样,又募集到了差不多八万两银……嗯,朱翊镠觉得差不多了。
近二十万两,足够。
比他想象中的好,还是李太后的威望高。如果以他领头,即便有可能,也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募集到二十万这个数目。
有了钱,一切好办,全权交给付大海负责就行了。
本来这事儿也不在他的计划之中,都是半路冒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