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i • wān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也就是tái • wān),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tái • wān的开始。三国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当时tái • wān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tái • wān最早的记述。
隋代大陆和tái • wān的接触增多。隋炀帝曾三次派朱宽、陈棱等人前往流求(今tái • wān)。
九至十世纪的唐末宋初开始有汉人定居澎湖。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当的数量。汉人开拓澎湖后开始向tái • wān发展,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十二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戍守。大陆和tái • wān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朝进一步加强对tái • wān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员到tái • wān宣抚,并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虽然没有直接将tái • wān并入其内,却是中国中央政府对tái • wān地区的首次官署设置。
明朝初期仍设澎湖巡检司,直至公元1387年因实施海禁而废除,并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公元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后复设澎湖巡检司。
明朝以后大陆与tái • wān的人民往来不绝。永乐年间郑和更是率船队在tái • wān停留。到了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地移居tái • wān,给tái • wān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推动。
等到福建人颜思齐(被誉为“开台王”)、郑芝龙迁居tái • wān后,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逐渐形成许多村落,tái • wān自此进入了大规模地开发时期。
但现在这个时候别说郑芝龙,就是颜思齐都还没有出生呢。
(注:一代传奇人物颜思齐生于公元1589年,还得几年时间呢,而郑芝龙则是生于公元1604年。)
所以这时候的tái • wān还处于极其落后的时期,人口也不多,几乎相当于一张白纸。派朱翊钧前往那里当王,当然得好好规划规划。
首先必须派一支军队跟过去,不然那边可是倭寇与海盗横行。就朱翊钧那两把刷子,性格偏向软弱,自小也没吃过苦头,过去能不能活命都将是问题。
其次毋庸置疑需要大笔资金,没钱就是扯淡,谁都不愿意过去。况且那边现在还是一穷二白,没有钱寸步难行,做什么都需要钱。
但无论是军队还是资金,这在朱翊镠看来都不难,难的是物色负责人——既要忠于大明,又要忠于朱翊镠,还必须得听朱翊钧的话。
否则天高皇帝远,到了那边一言不合就反了要自封为王,那以朱翊钧的能耐指定压不住。
所以派谁护送朱翊钧并协助他治理东番才是最头疼的一件事,符合这条件的人可真不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