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陈谦便将与董何商量的那套给搬了出来。
大致的意思么,还是和之前修渠类似,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家一起集资办学校。
听完整个方案之后,郑汲沉吟了一会儿。
最终点头道:“你的这个提议很好!嗯,关于钱的问题,这样吧!我定下一半,并且日后成定例,每年从县衙中支取!”
县衙出一半的话,剩下的就得由水阳乡自己筹集了。
相对来说,这个东西比修渠可能要容易一些,因为工程比较小。
更何况,有了那些学田保证,学校的运转应该能够一直维持下去。
“除此之外,我再免掉学田的那些税收。这样,学田所产便可以全部归乡庠所用了!”顿了顿,郑汲接着说道。
听到这个,陈谦立刻眼前一亮。
以学田的规模,如果能够不收税的话,用来支撑乡庠的运转是不会有问题的。
“属下替水阳乡百姓谢过县令之德!”陈谦忙躬身感谢。
“快快免礼,这是本官应办之事!唉,如果县中吏员,皆如你这般能干的话,本官要轻松多少啊!”郑汲笑道。
此事便这样商量妥当了,之后,陈谦便又赶到了董家。
这一回,两人一起去拜访水阳乡的那些富户乡绅们。
对于说捐资出钱的事情,尤其是为了办学,大家都是没有意见的。
相比起修渠来说,他们反而是更加愿意做这事,尤其是一些从商的人。
所以,钱很快便筹集了不少。
现在的问题,就是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兴办学校了。
“办乡庠的地点,晚辈已经考虑过了,还是放在咱们临水里比较好。里东有一座大宅院空着,主人早已经是搬到晋阳去了,一直没有卖掉。咱们正好买了过来,可以直接拿来用!”路上,陈谦与董何商议道。
“这个主意甚好!就按你说的办吧!至于你说的先生的问题,便交给老夫去办吧!我熟识的一些人中,颇有才学德性上佳,却又不愿为官的人。让他们来教书,怕是再合适不过了!”董何则说到了另一个问题。
两人交谈着,很快便将这件事情给敲定了下来。
随即,陈谦召集了八个里的里长,宣布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