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大明:摊牌了,我是崇祯> 第450章 南下北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0章 南下北上(1 / 1)

毛文龙离开了,带着朱由检颁发的《开放苏松杭宁台温诸沿海州府海关港口,与东瀛、琉球、南洋、西洋诸藩属通商疏》,离开了北京城。

几乎没有任何的逗留,毛文龙便顺着南下的官道,径直赶到了登州蓬莱港,并且在蓬莱港,跟登莱水师提督张可大进行了交接。

东江镇兵籍典册上的军兵数目是三万五千人,但实际上只有三万人,有五千人的空饷。

而毛文龙这次南下,开府宁波,朱由检给他的谕旨是,可以带十个营一万五千人,兵船一百条,南下宁波。

一百条兵船,装载十个营头一万五千人,每条船其实才装一百五十人而已,可以说,根本就是一条条的小船,装载量还没到一百料呢。嗯,如果硬要换算成吨位的话,大概也就十几二十吨吧!

只不过因为是木制船,虽然只有十几二十吨的排水量,但船型看起来还是挺大的。十几二十吨的木制船,从船型上看,大小几乎跟五十到一百五十吨左右的铁船也差不多大小了!

大明立国之初,三宝太监下西洋时用的大宝船,长四十余丈,宽将近二十丈,换算成米作为单位的话,就是一百五十余米长,六十余米宽,跟后世的航空母舰,大小差不多。

不过,这样的大宝船,排水量才不过一万多吨,跟航空母舰的排水量,可完全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不过,明朝初年,大明的能工巧匠,就已经能够用木料,制造万吨巨舰,而且还不止造了一艘,三宝太监船队中,大宝船只不过是配属其中的一种常见的舰船而已。

不是一艘,而是一个集群,光是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船队中,就有六十几条宝船,占据了整个舰队两百多艘大小舰船的四分之一!

一条船,就可以装载运送几千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操纵宝船的水手船员,都需要两三百人,是同时期,不,准确的说,应该是往后数百年,直到钢铁舰船时代,无畏舰诞生后,东西方才有能够超过这种大宝船的船型存在!

可惜的是,曾经叱咤风云,横行南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的郑和舰队,自从成祖龙驭宾天,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病逝途中之后,强大一时的宝船,也就渐渐的烟消云散,埋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甚至于,就连建造宝船的图纸样张,也都被宪宗朝的兵部尚书刘大夏,给付之一炬,毁于一旦了,到现在,想要再造大明宝船,也都还不知道能不能造的出来呢!

毛文龙在东江镇的水师船队,自然不可能拥有像宝船那样巨无霸的大船,东江那穷乡僻壤的,连棵一人合抱的大树都没有,根本就不可能造得出什么大船好船来。

毛文龙麾下的战船,还是当初袁可立任登莱巡抚的时候,在山东建造,调运过去的,或者是后来在高丽沿海打造,开到东江的。

而这一百条兵船,也几乎已经是毛文龙麾下所有的战船了,在东江还剩下的一些,也只不过是些破旧失修,已经无法远行的旧船罢了。

而毛文龙名义上带走了十个营,一万五千人,但实际上,却只带走了一万两千五百人,加上总兵府的亲兵,总共也才一万三千人而已。

而剩下的那两千五百人,就是虚报的空额了,至于东江镇,名义上还应该有两万人,但实际上嘛,也只有一万七千人了,剩下的三千嘛,自然也是空额了。

在大明军中,缺编,那都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不通过缺编,虚报兵额吃点空饷,当官的哪有什么钱赚?

在募军中,这种现象还稍微好点,在地方卫所军中,空额几乎占到了三成,甚至是更多!

既然吃空额,本来就已经是军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毛文龙自然也没必要将东江镇所有的空额,全都抹平了,给张可大留下实打实的两万人。

嗯,带走一万三,虚报了两千多人的空额,再给东江镇留下一万七和三千人的空额,毛文龙觉得,自己还是很对得起张可大了。

而在交接的时候,张可大也并没有多说什么,在交接之前,张可大就已经带着登莱水师的舰队,去过皮岛了,对毛文龙留在皮岛的兵马,也都已经心里有数了。

十五个营头,总共一万七千名官兵官兵,由东江镇的参将和练勇参将,两个游击将军,四个人分别统领。

对于这四个人,张可大暂时也没有要撤换他们的意图。他们都是在东江镇待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老将了,熟悉皮岛以及高丽,甚至也包括辽东的所有山山水水,地形地貌。

冒然撤换的话,说不定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军心士气的动荡不安!

只是,在巡视东江镇之后,张可大将自己的心腹爱将,登莱水师游击张康安,留在了皮岛,一边熟悉皮岛和高丽之间的水域航线,一边填补毛文龙移镇,带走了一万五千人之后,留下的空缺。

而张可大本人,他是登莱水师提督,在毛文龙移镇宁波之后,又多了一个东江总兵之职,从今往后,就不得不在蓬莱、东江两个地方来回奔波了!

嗯,虽然往来两地,而且防守的区域,也一下子扩大了一倍还不止,但是从今往后,登莱和东江镇之间的联系,也势必会更加的紧密。

而且两镇兵权合一之后,在防备辽东鞑子上面,张可大也能够调动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东江镇也能够从登莱,甚至是整个山东,获得更多的支持的和助力!

在蓬莱军港,跟张可大交接了兵符印信之后,毛文龙很快便上了兵船,打着提督钦差的旗号,带着一百条兵船,从蓬莱军港出发,沿着南下的弯弯曲曲的海岸线,浩浩荡荡的往宁波府开去。

而几乎就在毛文龙率领船队,南下宁波的同时,福建郑氏接受朝廷敕封,郑芝龙受领登莱水师副总兵印信兵符,并上奏朝廷,领兵北上奏章,也正式的获得了大明皇帝朱由检和内阁、兵部的回复。

之后,郑芝龙也正式从郑家的船队之中,分出了一支,率领着一百五十条一百料到一千料的大小战船(商船),满载着大船小船的货物,搭载着一万郑氏水兵,浩浩荡荡的北上,移镇莱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