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翰林院录事杨观,在统计完票数,将得票排在前十名的备选人员的姓名,以及官职品级,誊写在一份空白奏章上后,又当着乾清宫中的六十三名文武大臣,念了一遍,然后才转身,躬身将奏章,呈递给了朱由检。
朱由检接过奏章,从头到尾瞧了一遍,从一旁小顺子手上捧着的托盘里,拿起一支朱笔,沉吟了片刻,旋即便将备选人员名单上的前五个圈了起来,分别是刘鸿训、吴宗达、钱象坤、徐光启和何如宠。
圈好之后,朱由检便又转手,将奏章递给了小顺子。小顺子接过奏章,连瞥都没敢瞥一眼,便又转手递给了一旁负责记录皇帝起行,起草诏书谕令的翰林院录事杨观。
杨观接过奏章后,躬着身子后退了几步,走回乾清宫一旁放着的小矮几后面,跪坐了下去,提笔在展开的明黄色的空白诏书上,低头疾书了起来。
从大明开国到现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登拜内阁辅臣的诏书,早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定制,甚至于很多时候,连字都不需要改动一下,只要把名字一填,一份拜阁诏书也就完成了。
杨观是翰林院录事,本就是专门负责记录皇帝言行,起草诏书谕令的,对于这些登拜阁臣,六部尚书的诏书,更是早就已经烂熟于胸了。
几乎是文不加点的,仅仅只用了一盏茶的功夫,杨观就已经写好了五份大同小异,嗯,几乎只有名字差异的登拜内阁辅臣的诏书,呈送到了朱由检面前。
朱由检大致的看了一遍,没有什么疏漏后,便直接拿起御案上的玉玺,在五份圣旨的后面,加用了玺宝。
“……察礼部侍郎,侍读学士徐,才誉朝野,文武韬略,足辅朕躬,特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察少詹事,翰林院修撰刘,才誉朝野,文武韬略,足辅朕躬,特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