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复了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法司三堂会审,审结的皇陵山贪腐案的条陈后,朱由检又翻阅处理了一些日常奏章。
前前后后,约莫用了三四个小时的时间,直到天都快黑了,朱由检才批阅完了最后一份奏章,放下笔,伸了个懒腰,站起来活动了一下。
“什么时辰了?”在活动身体的时候,朱由检看了一眼窗外的天色,问道。
从天色上来看,应该快要到傍晚的五六点钟了吧,才刚刚开春,应该也还没到春分时节,北京的天,黑得还是挺早的。
“回皇上,已经过了申时了。”一旁服侍的小太监王义急忙躬身说道,说着,停顿了一下,王义又说道:“坤宁宫皇后娘娘,已经两次派人来询问皇上是否用膳了,是否要去坤宁宫用膳。”
“都已经这个点了么?”朱由检微微愣了一下,听王义说到用膳,肚子也不争气的咕咕咕叫唤了几声。
伸手摸了摸肚皮,朱由检又瞧了一眼窗外的天色,回头瞧了一眼御案上堆放在日常奏折另外一边的那一堆奏折条陈,那是这几天各部各司、世家勋贵、武将体系递交上来的建献条陈。
已经好几天没有翻过那些建献条陈了,虽然其中有那些建献条陈几乎都是泛泛之谈,空谈无实,十份二十份条陈中,也未必有一两份真正言之有物,或者可以切实落实推行的富国强民之策!
甚至别说富国强民之策了,能够让户部和朝廷开源或者节流,能够增加国库岁入的建献之策,又或者像茅元仪和魏国良上的那些于国政军政有所裨益的建献,都是少之又少!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朱由检第一次尝试着向朝堂文武百官,寻求富国强民之策,也算是为了寻求一个突破‘太祖遗训’的条条框框的约束的尝试,无论如何,这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里,那些朝堂文武百官进献的‘建献条陈’,朱由检怎么也还得抽空给看完了。
哪怕是从矮子里拨将军,朱由检也必须得从这些‘建献条陈’中,找出几个可行之策,加以落实和推广,更何况,像魏国良和茅元仪进献的那些条陈奏疏,于大明的江山社稷,还是有所裨益的!
嗯,怎么着,也不能打消了那些朝堂文武大臣的积极性不是,否则以后自己再想要推行一个什么国策政策的,下面那些文武大臣应者寥寥,那这些国策政策,还如何能够推行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