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的第二份明发天下的诏书,也是崇祯元年的第一份明发诏书,很快便从大明京师帝都,北京城中发了出去,并通过四通八达的同向大明帝国十三个行省,数千座府州县城的驿传系统,传送到了各个府州县城之中,送到了地方督抚三司以及府州县之长官的手上。
虽然李国的建议是参与讨论的要包括地方督抚以及布政使和按察使,但张维贤却又主张,既然地方三司中的承宣布政司和提刑按察司的主官都参与到了其中,那为何不把地方都司也包括进去?地方都司,可也是地方三司之一!
而之后,内阁那几个新晋的辅臣,主要是吴宗达和钱象坤又主张了,既然地方三司都要参与其中,那地方府州县的长官,为何就不能参与其中呢?
而吴宗达、钱象坤主张地方府州县长官全都参与其中后,张维贤便又主张,地方卫所甚至是千户所的长官,都应参与其中!
于是到最后,这份原本只需要下达到大明帝国十三个行省的诏书,就成了需要传到到整个大明帝国几千座县城的明发诏书了!
而要等到诏书下达到整个帝国几千座县城,再从几千座县城中得到反馈信息,反馈到大明中枢,恐怕还得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呢!
不过,朝堂和帝国京师周边的几个县城,甚至是州府的情况,却根本用不了那么久的时间。
几乎就在“太祖旧法,可变不可变”的明发诏书下达后的第二天,消息就已经在大明帝都京师之间传开了!
最先引起反应的,自然还是大明帝都京师之中的京朝官,不仅仅是文官系统,武官系统的五城兵马司、五军都督府等,以及世家贵族,也都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响应。
嗯,甚至于跟前一次,朱由检明发诏书,让京朝官中的六品以上的官员,进献富国强民之策的时候,做出的反应还要热烈!
参与讨论的人,也更加的多!
而对于太祖旧法,可变不可变的问题,在最先做出反应的这些京朝官中,认为‘祖宗法度,不可更改’的,却几乎占据了绝大多数,准确的说,应该是占据了十之bā • jiǔ!
偶尔有一两个,认为‘历朝法度,无百年之法,旧法不适用于今人’的,在其他人的口诛笔伐之下,很快便销声匿迹,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