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所制的利弊,这些天,朱由检也已经考虑过。跟前朝,或者说,跟历朝历代实行的兵制来看,卫所制在大明立国之初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的!
不过,在经过了两百七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卫所制的弊端也已经慢慢的凸显和暴露了出来,可以说,到现在,卫所制已经是弊大于利了!
来源于府兵制的大明地方卫所制度,虽然在大明立国之初,的确起到了稳定地方,镇抚地方的作用。
但是到了现在,几乎没有任何流动的地方卫所,已经渐渐的发展或者说颓败成了地方上的一个肿瘤、恶瘤!
地方卫所兵制体系庞大,指挥体系臃肿,而起还指挥混乱,地方卫所兵疏于操练,装备落后,战斗力不强,甚至于连面对地方流寇匪徒的时候,都只能望风而逃!
再加之上地方卫所世袭的千户、百户等世官,慢慢的依托卫所兵力,发展成地方豪强,又在卫所兵力战斗力低下之时,克扣粮饷,甚至是虚报瞒报,吃空饷等等,导致进一步的腐败堕落!
如此种种,地方卫所的战斗力,就显得更加的低下,甚至于有的地方的百户所、千户所,完全就处于荒废无用的状态!
也难怪,在辽东前线与鞑子对抗的明军中,绝大多数都是募兵而绝非地方卫所兵了!
在另外那个位面时空中,虽然朱由检没有详细深入的了解过,但大概也知道,府兵制度,或者说卫所制,在明朝之后,就几乎消失在了华夏的历史长河之中。
而在清朝初期,虽然满清贵族实行八旗兵制,将满人、蒙人,甚至是汉人,都分别编入了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之中,差不多也是实行的军户制。
但是到了满清后期,这种军户制同样已经处于严重的腐败堕落的地步,八旗兵同样也是连一丁点的战斗力都没留下。
以至于清朝在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对抗外国侵略者的时候,也同样不得不依靠募兵,招募乡勇和绿营,后期更是编练新军。
而且,也正是因为清朝开始编练新军,华夏才真正开始掌握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而且也正是在清朝编练的新军的基础上,才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目标,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最后更是打造了一个新的华夏中国!
而在另外那个位面时空中,包括华夏在内,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全部的国家,都是实行的募兵制,只不过有些国家实行的义务兵役制,有些国家实行的是强制兵役制罢了!
而不管是义务兵役制,又或者是强制兵役制,都没有说当一辈子兵的,也没有父父子子,生生世世都是当兵的!
也就是说,在另外那个位面时空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的是府兵制,或者类似于府兵制这样的兵制的!
可见,也只有募兵制,只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才能够真正的保证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战斗力!
李邦华的《请改京营兵制疏》,朱由检最看重的,也正是招募新勇这一条,至于其他的军事指挥体系和编制什么的,在朱由检看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真正决定一支军队战斗力的,不是军事指挥体系,也不是多大,或者多小的编制体系,而是这支军队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以及将他们武装和组织起来的思想体系,那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李邦华在奏疏条陈中所说的,恢复前宋时的军事指挥体系和编制也好,还是继续沿用太祖定下的卫所指挥使司的指挥体系、编制也罢,其实都没什么打紧的!
李邦华的《请改京营兵制疏》的内容,英国公张维贤其实早就已经知道个大概了,而且这几天,张维贤也一直在思考这份奏疏条陈会给他,或者说给大明军方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御营兵制改了,大明的宗亲法度也要改了,而且,大明太祖立下的法规法度,甚至包括《皇明祖训》,眼见着也已经要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而且是不能不改!
就算文武百官还想要用《皇明祖训》来作为遮羞布,或者是不是的拿出来‘劝谏’天子一番,让天子不要胡作非为!
可是在天子搬出太祖旧法,要以剥皮实草的方式,对待贪污纹银六十两以上的贪官污吏时,满朝的文武大臣,就只能乖乖的低头服软!
不服软也不行啊,这个口子一旦开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可就会杀到自己的头上来呢!
可以说,皇帝实行新政,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事情了!而在这种情况下,李邦华递上来的《请改京营兵制疏》,对于皇帝来说,简直就是瞌睡来的时候,有人递上来的枕头啊!
皇帝现在恐怕正不知道找什么借口,对帝国的军事制度进行改革呢,李邦华在这个时候递上来的《请改京营兵制疏》,可不就是皇帝梦寐以求的大好时机么?
因此,就跟御营兵制改革一样,或者,就跟更改太祖旧法,《皇明祖训》一样,京师三大营的兵制,那是不改都不可能了!
只是,京师三大营,上至总兵、参将,下到普通一兵,有很多都是京畿,甚至是北直隶一带的功臣后裔,或者干脆就是世家勋贵之子,被送到其中镀金的!
真要对京师三大营进行改革,触及的可不仅仅只是京师三大营中那在籍的几万,十几万兵丁的利益,而且还会涉及,包括张维贤在内的京师其他世家勋贵的权力和利益!
可以说,京师三大营,绝对属于一块硬骨头,张维贤也不知道,李邦华选择京师三大营作为最先改制的对象,到底是因为他头硬呢,还是因为太傻?
京师三大营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就连自己这个英国公,总督京营戎政,都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过多的干涉,李邦华,他又凭什么,觉得自己一定能把京师三大营给弄好了?
又或者说,这一切,都是大明帝国的皇帝陛下,在背后暗中指使?
然而,不管是哪种原因,李邦华的这道《请改京营兵制疏》送到御前之后,京营兵制的改革,就可以说,已经拉开了帷幕了!不管张维贤是赞成也好,反对也罢,京营兵制,都一定会发生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