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大明:摊牌了,我是崇祯> 第262章 三份圣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2章 三份圣旨(1 / 1)

没有人反对,就连徐光启也一样,胡廷宴任陕西巡抚之事,就此敲定,而刘诏罢官去职,不,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下狱定罪,也就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入了锦衣卫之手,进了诏狱,刘诏还能够囫囵个儿走出诏狱的可能性,几乎已经没有了!

敲定了胡廷宴代替刘诏,出任陕西巡抚之事后,整个大殿上又略微沉寂了片刻,随后,何如宠又出班躬身行礼,说道:“皇上,陕西乱民,已逃窜进入山陕交界,平定乱民,已非陕西一省之事。”

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何如宠才又接着说道:“山陕之地,本有三边总督,总督山陕延绥及甘、凉、肃、夏等九镇边防军务!”

说着,又停顿了一下,何如宠才又接着说道:“臣以为,陛下可下旨,命三边总督,总理山陕民乱一事,或抚或剿,平靖山陕。”

听了何如宠的话,朱由检微微愣了一下,旋即转头瞧着满头银发的吏部尚书房壮丽,说道:“房爱卿,您觉得呢?”

礼部尚书房壮丽,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满头银发,满脸沧桑,朱由检前几天,就已经收到了他上的告老乞骸的奏章,只不过朱由检为了稳定朝堂,一直都还没批准而已!

“皇上,何大人所言,甚是有理。今三边总督杨鹤,清廉正直,颇有令名。由他领衔,平靖陕乱,想必很快便能有捷报传来。”房壮丽出班,躬身说道。

朱由检居高临下,看见房壮丽躬身行礼的时候,整个身子都在微微颤抖着,心中不由得也感觉有些怜悯,看来,这老头是真的老了呢!

三边总督杨鹤,这个名字,朱由检感觉有些耳熟,好像在什么地方听过,嗯,应该是在后世的某个电视电影或者书上看见过吧?只不过,对于杨鹤的其他更多的信息,朱由检却是有些想不起来了!

不过,既然自己都觉得有些耳熟,想来这杨鹤,应该也算不上是藉藉无名之辈吧?由他领衔,平靖陕西民乱,想来也应该没多大的问题!

想到这些,朱由检便又点了点头,转头对一旁的翰林院录事杨观说道:“既然如此,杨爱卿,马上拟旨!命三边总督杨鹤,总理平靖陕乱之事。”

“是,皇上。”杨观急忙直身应道,提起书案上的狼毫,提笔在宣纸上,奋笔疾书起来。

很快,杨观便已经草拟好了圣旨,躬身送到了朱由检近前,递给了朱由检身边的小太监陈顺忠。

陈顺忠接过草诏之后,又转手递给了朱由检,朱由检拿起草诏,瞧了一眼,旋即说道:“行,就这样颁旨吧。”说完,将草诏又重新递还给了杨观。

杨观躬身接过草诏,应道:“是。”重新跪坐回书案后,将刚才的草诏重新誊抄了一遍,又送到了朱由检的御案之上。

御前朝议结束后,命三边总督杨鹤,总理平靖陕西民乱的圣旨,很快便从中枢发了出去,通过遍布整个大明帝国的驿站邮传系统,往延边送了过去。

而同时发下的圣旨,还有一份任命李邦华为兵部侍郎,协理京营戎政的圣旨。

请改京营兵制疏,是李邦华上的,任命他为协理京营戎政的兵部左侍郎,主导京营兵制改革,也在众人的意料之中,因此,对于这样一份圣旨,其他人也并没有感到任何的奇怪。

而在任命李邦华协理京营戎政的同时,朱由检又让王承恩以司礼监随笔,乾清宫副总管太监的身份,出任京师三大营的监军!

而在李邦华出任京营协理,王承恩任监军之后,京营总政,英国公张维贤接连上了好几道告老乞骸的奏疏,请求告老还乡,以养残躯。

只不过,朱由检却一直没有批准张维贤的奏疏,甚至还专门下旨慰留,依然让他做着京师三大营的总督!

京营兵制改革,势必会触动许多人,特别是京中的达官贵胄的利益,现在的京师三大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火炉,统领京营的总督或者协理,甚至是监军,就像是被架在火炉上烤着一样!

除了始作俑者的李邦华外,谁也不愿意往这火坑里跳!因此,就算张维贤真的肯退位让贤,在这种情况下,也绝对没人愿意接手。

而身为主导京营兵制改革的兵部侍郎李邦华,以协理京营戎政的身份,主导改革还行,要让他总理京营戎政,朱由检还真有些不放心。

没有英国公张维贤坐镇,李邦华还真不一定能够镇住京师三大营中那些骄兵悍将!

而就在李邦华出任京营协理,主导京营兵制改革,杨鹤总督三边,领衔平靖陕乱的圣旨,送出京师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份圣旨,通过帝国四通八达的邮传驿站,送到了遍布整个帝国的大明宗亲藩王府邸——召众亲郡王入京觐见!

户部郎中杨嗣昌的《请改宗亲法度疏》,经过这些天的发酵,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明京师,甚至于在京师之外,也都渐渐的流传开来。

而在京师之中,本就有安插着各种眼线耳目的大明宗亲藩系,这些眼线耳目,在得到消息后,更是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发回了各个王府。

大明宗亲,基本上属于被圈养的,手上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权势。但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帝国中枢的风吹草动,因此,各个藩王府系,都还是想方设法的,在京师之中安插了各种眼线和耳目。

而这些眼线和耳目,其实也多半都在锦衣卫的掌控之中。只要各个藩王府系,没有谋逆之心,看在宗亲血缘的份上,大明的皇帝,也不会真把这些藩王怎么样了。

就算明知道他们在北京城中安插有眼线耳目,只要他们不乱来,最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着不知道。

而且,朱由检也没打算要将《请改宗亲法度疏》的内容给隐瞒下来,反正迟早都要让那些宗亲藩王们知道,让他们提前收到点风声,也好能让他们早些有个心理准备!

只是朱由检没想到的是,直到送到陕边的圣旨下达之后,朱由检才知道,三边总督杨鹤,竟然就是上书《请改宗亲法度疏》的户部郎中杨嗣昌的父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