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府即墨县板桥镇,顾名思义,由于流经镇子的胶莱河南段,有一座青石板桥,故而的名。
原本,这只是一个小村落,只是因为这里是胶莱河南段的入海口,在前朝蒙元时期的时候,朝廷曾经动议,要疏浚胶莱河,使之能够沟通南北,用以运送漕粮,直达天津。
慢慢的,胶莱河口的这个小村落,就聚落成镇,形成了一个因海运而繁华的小镇,又因青石板桥而得名板桥镇。
在前朝蒙元时期,甚至是在大明立国之后,朝廷也几次动议,想要疏浚胶莱河,开凿胶莱运河,使南边的漕粮,可以通过胶莱河,直接绕过胶州半岛,送到天津,然后再由天津送入京师!
只不过,朝廷的数次动议,都还没来得及实现,就慢慢的被荒废搁置了,而板桥镇,却依然还是因为海运的繁荣,特别是对黄水洋对面的高丽,也包括东边稍微偏南的东瀛之间的海运商贸经济的往来,而开始变得繁荣起来。
而现在,板桥镇虽然还是名为镇,但实际上,里面的南北货物,却是一样不少,而且每天从板桥镇东边码头离开或者停靠上岸的商贾,都是成百上千,往来不绝!
特别是在十年前,山西晋商范永斗的范氏商行,在板桥镇开设第一家分号开始,板桥镇的繁华程度,便一日胜过一日,甚至比起北边的即墨县,也不遑多让!
而经过这十来年的发展,板桥镇上的商铺,已经鳞次栉比,一间挨着一间,几乎将整个胶莱河入海口的天然码头,都给半包围了起来。
而这镇上所有的商铺中,十之七八,却都挂着范氏商行的招牌,是范氏商行的产业,而剩下的那两三成,则是四海钱庄的产业。
嗯,说是四海钱庄的产业,其实也就是山西八大晋商的产业,四海钱庄的东家,就是以范永斗为首的山西七姓八户,八大晋商!
而板桥镇东北边的鳌山卫,以及更北边鳌山卫所属的浮山守御千户所、雄崖守御千户所等,在前朝倭寇为患之时,倒是有些精兵强将!
至于现在嘛,鳌山卫以及,浮山所、雄崖所,早就已经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了!
甚至于鳌山卫的卫指挥使,跟板桥镇的范家商行的管事,关系好得几乎穿一条裤子,有消息说,甚至两人还正儿八经的在鳌山卫城外的关帝庙中,斩过黄鸡,烧过黄纸,拜了把子的!
在这种情况下,板桥镇,几乎也就相当于是范家的私人码头了!
因此,范家所有的商船商队,几乎都是从这出发,前往高丽,或者北边的辽东大金,之后又回到这里,将从高丽和辽东带回来的山货皮货,再转车运走,运到大河南北,范氏商行势力所达到的任何一座城镇!
这样的模式,已经持续了四五年了,一直没有出过任何的问题。
以至于范氏商行现在的绝大多数货物,特别是一些辽东大金国急缺的火药、铁器等,都不再走张家口,而是改为从板桥镇,通过海运,直接在辽东大金国的地盘登陆靠岸,直接送交到了辽东鞑子的手中!
崇祯元年四月初三,傍晚,天都已经快要黑了,范氏商行的板桥镇管事高嘉福,却依然还站在板桥镇外港口的栈桥上,不停地往东边的海面上张望着。
在他的身后,还站着一溜的板桥镇中的范氏商行的各个商铺的掌柜以及伙计,甚至还有一个四海钱庄的掌柜。
板桥镇中,范氏商行的商铺很多,每一个商铺,都有一个掌柜以及好些个伙计!
而在板桥镇外的码头周围,整整一圈,全都是范氏商行兴建的仓储房屋,用以临时储存抵达板桥镇的货物。
仓储库房周围,甚至还因为范氏商行商贸海运的欣荣发达,自发的聚集起了一支人数将近八百人的搬运工!
这些搬运工,几乎都不是范氏商行的伙计,只是在范氏商行的商船队出港前,或者到港后,需要装卸货物时,范氏商行仓储库房里的管事,也就是高嘉福,才会临时招募人手,装卸货物!
当然,这种临时工的工钱,要比商行里的正式的伙计,要高得多!只不过,这样的临时工,并不是每天都有,所以综合算下来的话,工钱还是要比店里的伙计低,自然也就比豢养一批装卸工,要划算得多了!
然而即便如此,板桥镇外码头周围,却依然自发的聚集起了一批人数将近八百人的搬运工,他们都是靠着给范氏商行装卸货物,而以此养家糊口的!
码头上,高嘉福脸上的表情,明显有些不善,站在码头的栈桥上,甚至有些焦躁不安的来回走动着,时不时的还停了下来,瞩目远眺,远望东边的海面,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一样。
“来了,管事,船来了!”突然,身后的一个掌柜,惊声叫喊道,还伸手指着东边的海面上。
高嘉福一怔,旋即转头朝海面上望去,却见海天相接处,一条小舢板,如同离弦的箭一样,朝着岸边飞驰了过来。
高嘉福见状,脸色不由自主地一喜,旋即又极目朝小舢板后边的海面上望了过去,但却什么也没看到。
小舢板是高嘉福派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搜寻范氏商行的商船队。
而除了这条小舢板外,昨天和今天早上,高嘉福还都又派了两条五十料的轻便快船,装着范氏商行的两百名护卫队,带着从濠镜佛郎机人手上买来的火铳,离开板桥镇,去东边的海面上,搜寻商行的商船队!
护卫队是这几天,高嘉福从登莱以及山东其他范氏商行才调过来的,各个都是精干汉子,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个个都熟悉海上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