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朱由检的话,杨嗣昌都不由自主地为之楞了一下,钱庄不收利钱,反而还要给储户利钱,而且还高达百分之五,这也太划算了吧?
一百两银子,一年就有五两利钱,虽说没法跟高利贷的利钱相提并论吧,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绝对有何不小的吸引力,甚至于就连杨嗣昌,感觉都有些心动呢!
从古至今,嗯,或者说,从有钱庄的那一天起,钱庄就是通过收取储户的利钱的方式,来赚钱的,什么时候有过钱庄给储户利钱的时候啊?
银钱放在钱庄,每年都会减少一部分,这对于储户来说,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现在倒好,整个儿反过来了,储户前放在钱庄里,嗯,至少是放在四海钱庄里,每年不仅不会减少,反而还会相应的变多!
这,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啊!
杨嗣昌几乎可以肯定,这个消息一旦放了出去,明天的兑付,恐怕眨眼间就会变成左手出右手进,手上的银子刚拿出去,转眼间,便又要往里搬了,而且很有可能还会比之前更多!
只不过,存的银钱越多,到时候支付的利钱也就会越多!这个法子,只是暂时的将明天可能出现的兑付不了四海钱庄储户手上银票的危机,推迟了!
但是。危机却并没有消失,相反,一年之后,这个危机还会变得更大,别的不说,光是利钱一项,就足够钱庄,嗯,或者说户部头痛了!
朱由检刚才已经说了,要将四海钱庄掌控在官府手上,而官府衙门中,掌管钱粮的是哪个部门?除了户部,还能有谁?难不成还要放到内库那些太监手上?
就算朱由检有这个心思,满朝文武也绝对不可能赞成!开玩笑,太监的贪婪,可是发自骨子里的,刚刚倒台的阉党魏逆,就是最好的例证!满朝文武,怎么可能再让一个太监,去掌管四海钱庄?
十有bā • jiǔ,四海钱庄的管控权,最后还是会落在户部的头上!而这样一来,户部所面临的压力,可就更大了!
在短短的片刻间,杨嗣昌脑海里就已经转过了无数个念头,对于朱由检说的这个法子,一时半会儿之间,也不知道该赞同还是反对。
朱由检所说的这个法子,的确可以轻而易举的,就化解掉明天可能出现的兑付不了的情况,但是明天之后呢,或者准确的说,一年后呢,当一年期满时,那些储户拿着银票,来兑付现银和利钱的时候,户部又该怎么办?
或者说,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利钱,户部又该从哪弄去?还是说,皇上也准备学四海钱庄,将那些银钱再放贷出去?
官府出面放高利贷?这,这……
一想到这个可能,杨嗣昌也不由得又瞪大了眼睛,前朝宋时,王安石主持变法,曾经推行过一种青苗贷,就是想要将民间的高利贷收到官府手中,由官府出面,发贷给百姓。
青黄不接时出借,收成时返还,故而谓之青苗贷。
本来,在王安石的构想中,这应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利钱归于国有,增加了国府收入,同时百姓又少了高利贷,利滚利之苦!
可实际上呢,在推行青苗贷的过程中,地方上的官吏士绅,却慢慢的将青苗贷,演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高利贷,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而国府也并没有增加多少收入!
青苗贷的利钱,都归了地方上的官吏士绅之手,倒是养活了好大一批的贪官污吏!
想到皇上有可能推行青苗贷,由官府,或者说由户部出面,通过四海钱庄之手,发放高利贷,杨嗣昌心中不由得又是一惊,旋即朝朱由检躬身行礼,说道:“皇上,臣有一事不明,还请皇上明示。”
“什么事,你说?”朱由检微微楞了一下,才又瞧着杨嗣昌说道。
刚才,在说出了给储户利钱,吸收存款的法子的时候,朱由检就一直在静静地等待杨嗣昌的反应,并且一直偷偷的在观察着杨嗣昌的脸色变化情况,杨嗣昌脸色的变化,可全都落入了朱由检的眼中。
“多谢皇上。”杨嗣昌再次躬身行礼后,停顿了一下,这才说道:“臣斗胆,请问皇上,付给储户的利钱,从何而来?”
听了杨嗣昌的话,朱由检不由得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在后世的时候,但凡是上过高中,嗯,只要普及过九年义务教育,上过初中的,都多多少少的学过一定的经济学,对于银行的运作模式,有一定的了解!
嗯,就算没学过经济学,不了解银行的运作模式,可总见过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吧?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高,这一高一低,中间的差价,可不就是银行的利润么?
听了杨嗣昌的话后,朱由检微微松了一口气,旋即轻笑着说道:“这好办啊,只要再把这些钱,放贷出去,借贷给那些需要用钱的人,或者工厂作坊,收取一定的利钱,不就能够达到收支平衡,甚至还可能有所盈利了么?”
果然,皇上果然是打着放贷的盘算!
听了朱由检的话,杨嗣昌脸上闪过一丝果不其然的神色,旋即躬身行礼,说道:“皇上,皇上刚才曾说过,要将四海钱庄收归官府所有。既是官府所有,四海钱庄又怎能与民争利,向民众发放高利贷呢?”
“呃,朕什么时候说过要发放高利贷了?”朱由检微微楞了一下,失声说道。
“皇上可知,前朝宋时,王安石曾主持变法,其中一项,便是青苗贷?”
朱由检微微楞了一下,旋即点头说道:“朕知道啊。”
“那皇上可知,青苗贷法最后的结果如何?”杨嗣昌又问道。
“呃,结果如何?”朱由检微微楞了一下,旋即问道。王安石变法,朱由检在历史书上学过,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想来青苗贷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去吧?
“无疾而终。”杨嗣昌一字一顿地说道,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却又说道:“准确的说,应该算不得是无疾而终,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高利贷,成为大宋子民头上的又一道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