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对于解封东林书院,并且还要在各地设立东林书院的分院的提议,朱由检是打心眼里反对的。
只不过内阁已经在陈于廷和钱谦益的联署奏章上写下了票拟结果,若是朱由检直接就这样否了,恐怕陈于廷和钱谦益还没有找上门来,内阁就要先找上门来,问个所以然了!
内阁辅臣之中,次辅李国不是南方人,但从票拟的意见来看,很明显,他还是对东林书院抱有一定的好感,或者说期望的!
而最为朱由检看重的明末大能徐光启,虽说是南方人,但他却是上海人,跟位于江苏常州无锡等地的东林书院,还是隔着比较远的。
跟主要的是,徐光启所接受的知识,现在已经不完全是儒家的那一套了,而是包含了儒家以及西洋,或者说西方的外来文化,甚至就连他自己,信奉的也都是天主教的那一套学说。
不过,也正是因为徐光启接受的文化知识,包容并蓄,包含了儒家和西洋两派学说,再加上什么‘主爱世人’之类的教派学说,徐光启对于东林书院,或者说,对于东林党,也是采取的一种兼爱的态度。
甚至很有可能,对于东林党人,徐光启还有一种怜悯的心态在里面!否则,徐光启也不可能在朱由检面前推荐那么多的东林党人了!
就朱由检所知,现在在兵部主持京师三大营军事改革的兵部侍郎,协理京营戎政的李邦华,可就列名于东林点将录之上,是个彻彻底底的东林党人呢!
嗯,若不是李邦华是徐光启推荐的,而且又曾经做过天津巡抚,有过编练新军的资历,若是只看在东林党的身份上,朱由检还真不一定敢放心大胆的起用李邦华呢!
而除了徐光启外,内阁其他辅臣,何如宠、刘鸿训、钱象坤,吴宗达等人,都跟东林党,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甚至于钱象坤和吴宗达两人,被原官起复,还没进京,廷推的时候,就是东林党人,硬生生的将他们给推进内阁的!
在这种情况下,东林党人上书,请求解封重建东林书院,并且还要在天下各州府县道,兴建东林书院分院,钱象坤,吴宗达等人,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反对意见了!
内阁之中,唯一还置身事外的,也就只有一直身在京师之外的内阁首辅施凤来了!
因此,当听到锦衣卫的人说,施凤来已经进京的消息后,朱由检马上便让小顺子陈顺忠去施府传达口谕,将施凤来召进了宫中。
施凤来刚刚回京,内阁和东林党的人,都还没有得到消息,或者说,得到消息,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做出反应。因此,这个时候,将施凤来召进宫中,从施凤来口中说出来的意见,才会是最中肯的,当然,也可以是最符合朱由检心意的!
揣摩圣意,从来都是为人臣子的必学技能,施凤来在君前奏对的时候,必定会偷偷的观察朱由检的脸色,发现朱由检脸色不对的时候,自然就会改弦易张,改变原来的主意,顺从朱由检的心意!
从小顺子陈顺忠手上,接过那道陈于廷和钱谦益的联名奏章后,施凤来以最快的速度,将奏章从头到尾都看了一遍,旋即躬身,将奏折重新递了上去。
陈顺忠上前一步,取过奏章,将奏章重新送回了朱由检的御案之上。
朱由检摆弄了一下御案上的奏章,这次啊又抬眼瞧着施凤来,说道:“施阁老,陈御史的奏章,你以为如何?”
“陛下,臣斗胆,敢问内阁可有票拟?”施凤来躬身行礼问道。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有。”
“那……”施凤来又说道,本来,他是想问,内阁票拟的意见是什么,可话还没说完,刚说了一个字,就被朱由检给打断了,说道:“施阁老,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施凤来微微愣了一下,旋即应道:“是。”沉吟了片刻,回想了一下奏章的内容,这才又说道:“陛下,东林书院始建于前宋,本是二程先生的嫡传弟子龟山先生讲学的学舍。”
说着,略微停顿了一下,施凤来才又说道:“直到万历三十二年,东林先生顾宪成,于东林学舍旧址,扩建重修,授徒讲学于此,进而成为东林书院,声名大噪于天下。”
听了施凤来的话,朱由检不由得微微愣了一下,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没想到东林书院竟然也有这么久的历史传承了呢!
嗯,不过说到书院,历史传承最久的,应该是岳麓书院吧?好像还有别的几座书院,像什么白鹿洞书院啊,应天府书院啊,嵩阳书院啊什么的,好像也比较有名!
好像还有个什么四大书院之名还是别的什么名号,但朱由检可以肯定,这些有名的历史传承悠久的书院中,绝对没有东林书院!
施凤来却不知道朱由检心中在想些什么,略微停顿了一下,施凤来才又接着说道:“东林书院,每年春秋一次东林大会,广邀天下名儒,前往辩经,阐论时政,今已数十载已!”
说着,施凤来偷眼瞧了朱由检一眼,有一句话却没有说出口来,那就是直到几年前,阉党当政之后,查封了东林书院东林党人,东林大会才停办了下来。
瞧了朱由检的脸色一眼之后,施凤来这才又说道:“陛下,东林书院,本就是一个传授先贤经学,授业解惑之所,于天启年间,惨遭查封,朝中众臣,心中多有为之鸣不平者,臣以为……”
说到这里,施凤来却听见朱由检轻轻的“嗯”了一声,语气有些怪异,不由得又飞快地抬眼瞧了朱由检一眼,这才又说道:“臣以为,东林书院应当解封。”
“阁老真的觉得,东林书院应当解封?”朱由检又问了一遍,语气中充满了浓浓的疑问的神色。
听了朱由检的语气,施凤来微微愣了一下,旋即又硬着头皮说道:“回陛下,臣以为,东林书院,不过是一学院,封禁也好,解封也罢,都没什么打紧的,只不过解禁之后,天下的读书人,又多了一个读书的好去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