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大明:摊牌了,我是崇祯> 第524章 边关态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4章 边关态势(1 / 1)

不管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有没有发生改变,或者改变了多少,朱由检穿越到这个时代后,成为大明崇祯皇帝的第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在这过去的崇祯元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有发生在朱由检身边的,也有发生在大明帝国偌大的疆域上的,朱由检只能通过各地地方官员的奏报,知道点一鳞半爪的。

当然,也还有朱由检不知道,地方官员也没能上报的!

比如波及整个山陕地区,甚至连河南都已经遭受牵连和影响的陕西民乱,以及其中的一个曾经的驿传小兵李鸿基,从固原城外架海紫金梁王自用手上逃出后,却又一头撞进了另一股乱民头目王嘉胤手上,最后加入了王嘉胤的乱民之中,并很快成长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小头目。

而在此期间,曾经想要要他小命的架海紫金梁王自用王和尚,在固原城外兵败之后,东流西窜,四下逃窜了一番之后,竟然也投入到了王嘉胤的麾下,成了王嘉胤的手下。

虽然看到成为王嘉胤手下头领的李鸿基的时候,王自用依然是一副想要将李鸿基生吞活剥了的样子,甚至还固执地认为,李鸿基就是明军派来的奸细!

只不过,李鸿基加入王嘉胤麾下,比王自用早几个月,而王自用又是兵败之下,走投无路了,才不得不来投靠王嘉胤的,在王嘉胤心中,王自用的名气虽大,但却并不一定就比李鸿基更加可靠!说不定王嘉胤在心里,还在处处提防着王自用呢!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王自用想要再对付李鸿基,也根本没那个能力了。

不管怎么样,李鸿基和王自用,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十几路义军,也都陆陆续续的在崇祯元年,加入到了王嘉胤的麾下,让王嘉胤麾下的义军,一跃成为天下各路义军中最大的一股!

而除了山西陕西以及河南等地此起彼伏的乱民义军外,各地明军,也多有哗变。

七月的时候,近在京师咫尺之地的蓟州三屯营驻军,因为长官拖欠军饷数月未发,发生兵变,几天后,受此影响的辽东宁远驻军,再次发生兵变,十几个营头数万兵马啸变,甚至差点酿成大祸。

后来,两处兵变,虽然都很快被平息了下去,督师辽东的袁崇焕,甚至诱捕诛杀了宁远兵变之中,带头闹事的十几个兵头,才好不容易平息了下去。

兵变的奏折送到京师,送进乾清宫朱由检的书案上时,看到因为未能及时下发粮饷而导致兵变的消息时,朱由检更是气得将袁崇焕等边关将帅从头到尾全都骂了一遍。

之后,朱由检更是火速命令户部,从四海钱庄新印发的大明宝钞中,提取了两百万元,转交给兵部,直接送到了宁远前线。

只不过,四海钱庄印发的大明宝钞送到宁远前线后,却不被官兵认可,发饷都发不下去,十个人中,肯要这种纸币的,也就一两个人。

消息传回京城后,朱由检只得又让户部,从四海钱庄的银行准备金中,调用了二十万两白银,送到了宁远前线,作为军饷,发了下去,才总算是彻底的平息了这次兵变的fēng • bō,稳定了边关局势。

但是,经此一事之后,也彻底的让朱由检对大明朝原有的旧军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坚定了朱由检加快进行军事编制改革的决心!

大明朝军籍典册上的军户很多,天下各州各府,几乎都有卫所都司,在籍军户,数以百万计,索籍成军,百万大军亦是唾手可得。

可问题是,这样的大军,却是连一丁点的战斗力都没有,反而白白的耗费了无数的粮草辎重!

稍微有点战斗力的募军吧,粮饷开支又过大,当官的军头吃空饷吃习惯了,总想着从军士身上刮点油水下来,欠发军饷,甚至是不发军饷,也是司空见惯!

这样下去,那些当兵的,不闹起来才怪了呢!

而想要彻底的改变这种状态,就只有进行彻底的军事编制体制改革,将旧军改造成新军,或者直接将旧军解散,重新招募和组建新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塑军魂,重铸军威!

而在蓟镇以及宁远前线发生兵变的同时,辽东的女真鞑子,其实也一直没有放弃对大明的进攻态势以及骚扰。

甚至于,在大明天启皇帝驾崩,新君朱由检继位登基,皇位交接,朝局动荡不安的时候,女真鞑子更是在宁远边境,集结重兵,摆出了一副要在宁远与明军决一死战的态势。

辽东前线的局势,一度让整个宁远前线以及朝堂中枢一日三惊,寝食难安,只有朱由检,依稀记得,历史书上记录的女真鞑子侵犯围困京师,算得上是女真与大明一次比较大的交锋的战役,应该是发生在崇祯二年。

至于崇祯两院,记忆中好像还真没有太多跟女真鞑子有关的历史事件,这让朱由检对女真鞑子摆出的进攻态势,稍微放心了一些。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从崇祯元年的四月份开始,一直到十月份,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女真鞑子虽然数次摆出要进攻宁远前线的态势,但却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就没有爆发过太大的军事冲突。

唯一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还是发生在八月份宁远发生兵变的时候,一支女真骑兵,越过了明军防线,进犯黄泥洼镇,但随后便被辽东镇总兵官祖大寿给打了回去。

而就算那一次,也只不过是一次小规模的冲突,战争的规模并不大,将女真骑兵打回去的祖大寿,也只带回来了一百八十个斩首,其中有几个是真女真,有几个是蒙古的假女真,还都不好说!

而实际上,女真鞑子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摆出了一副与明军决一死战的态势,但却又并没有真正进攻宁远前线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崇祯元年年底的时候,一封从辽东女真鞑子占领区发回来的密报,才总算是解开了谜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