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历三十年之后起,随着朝堂岁入的日益萎缩,遍布整个大明帝国的邮传驿站系统,便日益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
当然这其中也不全是朝堂中枢的原因,也有地方邮传驿站系统自己做死的成分在里面。
在地方驿站驿馆中,驿丞征收驿银,横征暴敛,甚至是敲诈勒索,营私舞弊,等现象日益严重,从而引发了路过的中下级地方官员的反感和抵触。
以至于一些中下级的地方官员,调动他方的时候,宁愿住在酒肆旅馆甚至是在百姓家中借宿,也不愿入住驿馆。
而本地的驿馆,大多却又被本地的高级官员所控制或掌控,成为他们结交上官的招待场所。甚至于一些地方上的驿馆,地方官员的亲眷,都能够打着官员的名号,在驿馆中白吃白喝!
这样的驿馆,又怎么可能不亏钱?原本在明初的时候,不说赚钱吧,至少能够自负盈亏,维持周转经营的邮传驿站,现在却几乎是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朱由检可是记得很清楚,李自成之所以走上杀官造反的道路,丢掉邮传驿站的驿差工作,可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而且,遍布整个大明帝国的邮传驿站系统,也可以说是大明帝国掌控天下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那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驿路,就是大明帝国的各个交通线路,是帝国身躯里的血管脉络!
因此,无论如何,朱由检也是绝对不可能放弃邮传驿站系统的!
只是运送官方文件,接待往来的地方官员,邮传驿站系统,已经有些难以为继了,要让邮传驿站系统继续存活下去,那就只能扩展邮传驿站系统的新业务和新功能。
而邮件快递业务,在另外那个位面时空中,早就已经被证明,是完全可以发展成一个强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暴利的行业,
因此,在崇祯二年四月份,随着工程院《大明工程科学》和科学院《科技知识》两本杂志的创刊,邮传驿站系统便又多了一个新的业务,接受杂志期刊以及报刊的征订和传送业务。
而在原本的官府邸报的基础上,在朱由检的授意下,宫内印经局又推出了一份专门负责刊登时政要闻以及各种颁行天下的法令条文的报纸,称为《皇明时报》。
皇明时报不仅刊登了各种时政要闻,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任命、调动等新闻外,还刊登西南平定少民叛乱,山陕平定民乱,辽东对鞑子作战等方面的新闻。
当然,这些有关军事方面的新闻,基本上都是要通过乾清宫的新闻审查的,或者说,直接就是得到了乾清宫的授意之后,才刊登的有利于明军方面的消息。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颁行天下的各种法令条文了,还有就比如废除津鲁江浙沿海禁海令的法令等之类的消息。
嗯,总之,这份《皇明时报》在崇祯元年年底,在朱由检的授意下出台的时候,可以说就是一个大杂烩,各种各样的新闻旧闻都有。
像比如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的评选等,又比如工程院院士宋应星的个人事迹,以及双料院士徐光启的个人简介等等。
同时,英国公张维贤,定国公徐希皋以及提督江浙海防,稽查海上商路钦差大臣毛文龙等武将,入阁参赞军机的消息,也在《皇明时报》上公开刊登过。
甚至于,中枢六部官员的任免,以及地方督抚、知府知州等地方亲民官的任免调动等,甚至都有刊登在《皇明时报》上。
而且,在崇祯元年年底的某一天的《皇明时报》上,甚至还出现过报道陕西山东等地红薯大丰收,亩产数千斤的新闻报道!
用白话文书写的,连篇累牍的报道,似乎都在向人们暗示,红薯,的确是一个易播易种,而且还高产顶饿的新的粮食作物!
甚至主持推广红薯种植的南居益、陈经纶,都出现在过好几篇跟红薯有关的报道之中,南居益甚至还因此而升任了户部侍郎兼仓场总督。
而陈经纶,更是因为红薯推广之事,而在四月份评选科学院院士的活动中,被评定为科学院农学博士,引起了众多京畿官员和百姓的关注。
而在南居益和陈经纶大力推广种植红薯的山东、河南以及山西陕西(包括甘肃)等地,南居益和陈经纶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人尽皆知。
这几个省本来就是人口大省,像陕西,原本就因为土地贫瘠的缘故,百姓几乎食不果腹,流离失所,以至于乱民四起,动荡不安。
但现在,随着红薯的大力推广和种植,在崇祯元年年底的时候,竟然还真的出现了大丰收,甚至于在一些贫瘠,跟本不适合种植小麦和水稻的坡地荒地之中,都有开辟出来,种植上红薯,而且产量还不低!
而这些杂七杂八的消息,几乎都有刊登或出现在《皇明时报》上,以至于最开始的时候,《皇明时报》还只是一些京师城里的各部堂局司的官员征订,用以了解时政新闻(主要是官员的调动情况等)。
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明时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捧,在推出征订业务后,不仅仅是京师中枢各部堂局司以及顺天府的官员们开始征订,京城内外的士绅商贾,也开始征订。
再到后来,乡下的土财主,私塾先生等,甚至都要想方设法的弄上几分来,没办法,谁让《皇明时报》上,竟然还刊登了如何制造土肥料的方法,以及历届科举考试的考题呢!
总之,经过半年多的发展,《皇明时报》已经从京师以及京师周围,慢慢的发展到了京畿州县以及山东河北山西等地,都拥有了大量的客户的地步。
甚至于,在京畿之外的山东河北以及山西等地,最先出现的还不是《皇明时报》,或者说,不是《皇明时报》的正版,而是盗版!
是商贾私下里的盗印的行为,而且盗印的也不是最新的一期,基本上都是发行了好多天甚至个把月的《皇明时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流传到山东、北河山西等地之后,再由当地的书局翻印过来的。
虽然盗版现象不值得提倡,甚至还应该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盗版,但盗版的出现,其实也意味着当地新闻业务需求的增加,对《皇明时报》在当地展开征订业务,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而且,书局涉足新闻业务,也进一步的促进了各种新闻报纸的出现,成为了大明新闻报刊行业发展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