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三月十八,大凌河城。
年初,蓟辽战区司令部出动陆一师第二旅,仅仅只用了五天的时间,便在大凌河东岸,修筑起了大凌河城。
之后,第二旅就一直驻扎在大凌河城里,并且以大凌河为依托,顺着河岸,向左右两翼展开,构筑防御阵地。
到了二月底的时候,大凌河城左右两翼,沿着河道,就已经构筑起了一条长达五十里,纵深二十里的立体防御体系。
在整个防线上,最外围是一片雷区,雷区之中还夹杂着里外三层铁丝网,用以迟滞敌军的推进速度。
雷区后面,则是一片依托战壕连接起来的半地下掩体堡垒,数量多达五十余个。每个堡垒里。原本只配备有两门一寸口径的小型机关炮,用以提供近战火力压制。
一寸口径的小型机关炮,是在02式三寸野战炮的基础上,改进的,缩小了炮口口径,也缩短了炮口长度,射程,自然也缩短了许多,甚至连02式三寸野战炮的三分之一的射程都没有,只有区区四里多的射程。
而且,炮管缩小,在炮管里面膛出膛线的难度却是成倍的增加。大明国现在的科技水平就是,往大里做容易,往小里做难。
不过好在,工部火器局有生产02式燧发步枪枪管的经验,在02式3寸野战炮的基础上,经过改良,还是很快便设计制造出了这种口径一寸,全重不到两百斤的小型机关炮。
口径一寸,也就是三十三毫米,比十五毫米口径的02式燧发枪大了一倍多,威力却介乎于02式三寸野战炮和虎蹲炮之间。
重量已经减轻到一百多斤的虎蹲炮,口径大,投射距离却短,最远射程也只有七八百米,跟一寸机关炮比起来,互有优缺点,配合起来,倒是刚好能够形成射程上的互补。
虎蹲炮、一寸机关炮,再加上三寸野战炮,三种火炮,刚好就能够在射程上,实现三百米到十八里距离上的全覆盖。
若是再加上多管机枪三百米的有效射程,以及02式燧发步枪和手榴弹等各种武器的配合,就连这最近的三百米距离,也能实现火力的全覆盖!
也就是说,大明皇家陆军的火力投送范围,已经达到了十八里的距离,如果再加上刚刚实验成功的04式地狱烈火多管火箭炮,火力投送距离,更是达到了一百五十里以上!
三月初的时候,在实验定型后,从关内就陆陆续续运送来了四十挺十六管和二十五管的多管机枪,并被部署到了大凌河最外围的半地下掩体堡垒之中。
每个掩体堡垒四挺多管机枪,配合两门一寸口径的小型机关炮,再与邻近的地下掩体堡垒协助,就完全可以形成交叉火力,覆盖纵深三百米,宽一百米的交战区域。
若不是多管机枪体积比较大,移动困难,只能形成‘点’防御,不能转动扫射,形成面防御的话,四挺机枪,不,甚至只需要两挺机枪,连机关炮都不需要,就足以覆盖纵深三百米,宽六七百米的交战区域了!
被命名为04式暴雨烈火的多管机枪,生产工艺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枪管和dàn • yào,都跟02式燧发步枪通用,只需要再另外制造dàn • yào底座和弹簧推进击发装置、擒纵机构,剩下的就只是组装了。
因此,在实验定型后,04式暴雨烈火多管机枪,便以每个月一百挺的速度,在飞快地制造着,制造出来的多管机枪,也很快便被送到了前线,一批送到了辽东前线,另外一批,则送到了镇压地方民乱的陆二师秦良玉手上。
短短的一个多月,蓟辽战区便已经接收了超过六十挺多管机枪,其中的一大半,就被送到了大凌河城,交给了陆一师二旅使用,剩下那些,则交给了一旅。
二旅在大凌河城,一旅则顺着大凌河往北,推进到了广宁后屯卫,并且已经收复了广宁后屯卫,在广宁后屯卫构建起了进攻出发阵地,准备等开春后,冰雪融化,便对广宁卫发动攻击,收复广宁卫城。
广宁卫,本是辽东都司治城,在整个辽东防御体系中,都占据有绝对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整个辽东防御体系的核心所在。
不过在天启六年的时候,广宁卫便已经沦陷,被金兵占据。之后,金兵更是趁机推进,沿着辽西走廊,一直推进到了宁远城下。
宁远之战中,明军守住了宁远城,这才保住了辽西走廊的一半,否则,宁远一失,明军甚至就只能退守山海关了!
宁远之战后,明军也曾经数次沿着辽西走廊,反攻广宁,甚至在大凌河边,也数次修筑堡垒,想要控制和稳定住大凌河防线,但却也一直没能成功。
直到陆一师出关,进入宁远后,陆一师二旅,才在崇祯四年年底的时候,在大凌河两岸,修筑起了大凌河城和小凌河城,控制住了大凌河,
陆一师一旅,也才能够放心大胆的顺着大凌河往北推进,收复了广宁后屯卫,而不用担心自己的后路被金兵截断。
现在,有了多管机枪后,近战火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不管是一旅也好,还是二旅也罢,开春后,势必都不会再局限于大凌河沿岸,往东推进,反攻广宁和西平堡,便是开春之后的首战目标。
一旅反攻广宁卫,二旅翻越十三山,进攻西平堡的作战计划,在崇祯四年年底的时候,就已经递交到了蓟辽战区总司令部,张维贤也已经批准了一旅二旅的作战计划,只等开春之后,便可发动春季攻势了。
而且,在二月下旬,蓟辽战区篮球联赛结束后,一旅就已经从广宁后屯卫出发,向广宁卫推进了,现在已经打到了广宁卫城下,正在集结火力兵力,准备对广宁卫发动最后的打击。
二旅也在二月下旬的时候,前出推进到了十三山,并且占据了十三山驿。
十三山在大凌河东六十五里,相对高度不过五六百米,周围绵延二十余里,因为有十三座大大小小的山峰,故而被命名为十三山。
原本,在十三山山脚下,便有一个十三山驿,是通往辽东的一个主要的邮传驿点,只不过现在,这座小小的驿站,早就已经被战火所摧毁,连一丁点的痕迹都看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