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到古代农业上来,杨钊不是农业专业出身,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所以他发明不了高耐旱、高产出的农作物,也更新不了这个时代的农耕工具……
他唯一能想到的,便是从生产方式上入手。
规模效应和劳动力组织分工,正是他在这种理念下提出来的。
这也是他要找房主管谈判的原因之一。
因为房主管才是玉溪园土地的实际掌控者,他有条件去实现杨钊的理念。
而且杨钊相信,能将那些佃户组织起来对抗官府的房主管,也能理解他提出的那两个概念。
房主管思考完了,眉头紧皱,盯着杨钊问道:“你的意思是,让我把那些土地集中起来,把那些土地上的佃农也集中起来,然后所有人一起耕种?”
“对。”
杨钊进一步详细地解释,
“这样做不但最大化土地和人力资源的利用,还能使里面的灌溉、畜力和耕具等资源都得到最大化利用。唯一需要担心的,便是佃户们统一耕种后,会缺少为自家耕种的积极性,如何将他们充分调度起来,还要房主管多费点心事。一味用强是不行的,最好能有点奖励手段。”
“照你说的这么做,真能提升土地产出?”
房主管仍是不敢相信。
毕竟杨钊所说的,他闻所未闻。
“能。若房主管仍不放心,我可以再退一步。五百顷土地里,除杏林乡已登记入册的一百三十顷,余下的三百七十顷里,房主管只需拿出一百顷来实验。还剩下的二百七十顷土地,我通通归还,算是我向房主管缴纳的保证金。如何?”
“哈哈哈!杨县尉这时倒学会痛快了……”
房主管想着想着又大笑了起来。
并摇了摇头:“杨县尉今天跟我说的这些话,若换了旁人来跟我说,我一定会把他当成一个疯子。但偏偏却是杨县尉你来跟说这些……”
杨钊接过话来:“这话是我从嘴里说出来的……房主管你会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