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府,他吓唬小民。”摆摊的人不敢伸手,找裴耀卿告状。
吃牡蛎的人左右看看:“我是不是可以拿着回家吃?我不扔壳有人抓我没?”
裴耀卿无奈叹口气:“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不是还能运来么?太医署的别为难办事的人,本官去给你寻一些。”
于是晚饭之前,李易刚从解剖室出来,就看到裴耀卿和大哥在一起说话。
两个人似乎答成了什么协议,至少裴耀卿看上去很满意。
“明府晚上还回么?”李易没去问两个人说什么。
他看看天,要是吃完饭,再匆匆赶路回长安,路上车轱辘要是坏了,黑灯瞎火的怎么修啊。
“在这住,劳烦易……一次了。”裴耀卿郁闷,我怎就不能大大方方喊易弟?
“无妨,旅游的事情有眉目了?”李易惦记他给出的方法。
若是长安县照着做,他增加寿命。
“派衙役出去与各村的族老和村正们说,路远的还未回来,冬天晚上不适合赶路,倒是路用炉渣修得不错,远处有雪有冰的,马车下面加雪橇,都说好。”
裴耀卿说一下情况,又顺口夸一夸李易。
百姓确实得利了,炉渣春天不怕雪化,夏天可顶大雨,吸水然后日头一晒就干。
即便是下雨,走在上面鞋子也不会被泥给没了。
冬天不用说,防滑。
“开春后要以耕种为主,尤其是一些作物先育苗,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是直接撒种子好。”
李易怕村子耽误农耕,吃饱了才不会闹事。
每一次朝代的更迭基本上都是与粮食有关。
一个是出产少,遇到自然灾害,尤其是小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