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给关内道修蓄水池,井打过去了,一直穿过沙漠,顺便还有更多的坎井在修。
尤其在安西节度使的位置,坎井管用,咱们提供工具,百姓自己抽空儿就会挖一挖。
关内的位置,更应该采取水泥修建的池子蓄水的方式,上面搭木头架子,盖草帘子。”
李易思维发散,突然想到他那时的甘肃等地应该有蓄水池。
“采用竹筒连接的滴灌技术?”李隆基跟着说。
蓝田县很多长孙昕免费承包的土地,已经采取了此措施。
把竹子剖两半,圆的地方放在地上,下面扎小孔儿,高的地方在小孔儿里塞一根草棍。
水流过去的时候通过草棍给作物就浸上水了,需要水量大一点时,把草棍拔出来。
以前没人想过这样的浇灌方式,用竹子引水的倒是有,引山泉水,一个接一个。
李易为了大唐,真的拼了,好多技术简化一下往外扔。
像扣地膜来保温、保水,李易没有地膜,他就让人在上面盖草帘子,缝隙稍微大一点,一样保温、保水,光合作用差。
说完这个事情,李易把话题又转回去:“在非干旱情况下,山区能增加收入,主要在于种植和养殖业。
百姓需要一个启动资金,还有技术指导,这两样我全能提供。
给予小额无息贷款,等有了收入,再开始慢慢还款。”
李易结合他那时的一些办法,用在大唐百姓身上。
说完他低头吃面,不能再聊了,饿。
“老夫不如也!”姚崇小声嘟囔一句,舀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