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据锦绣卫的密保显示,有些城池的官员开始同辽国接触,想要投降辽国用来换取荣华富贵。赵昕一开始很不明白投降谁不是投降,为何偏要选择辽国?
后来猜想明白辽国和夏国是有共同点的,那就都是游牧民族,投降辽国后,依旧是牧马放羊的生活,可若是投降宋朝后,那就不一定了,以宋朝那些文官的性子,指不定让这些游牧民族当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
纵观历朝历代,汉人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几乎从未断绝过,汉人占据上风的时候,就会选择招安游牧民族,而后采取同化政策,但同化了上千年,也未见取得什么成果,究其原因是生活的环境和天性不同。
蒙元占领华夏之后,蒙元大臣别迭等人建议元主窝阔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即杀光汉人,从而把耕地都变成牧场。
这个政策初期施行,但后来又被废除,因为有汉族大臣劝服了元帝,说是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去放羊了,那谁来耕种粮食茶叶之类的东西呢?所以元朝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
中国历来游牧民族占据中原后,无一例外都是采用的圈占土地来放牧,因为牛羊对他们来说就是财富的象征,多牛羊就多财富,相当于地主眼中多粮食就多财富一样。可是历史总是有他的惯性和循环,在圈占土地放牧后,总是会被高明的统治者给废除,并兴农业。
在赵昕看来,农业和畜牧业同等重要,宋朝即便占领了夏国,也不会让原本放牧的牧民变成农民的。因为赵昕明白,在随后的近八百年中,骑兵依旧是制敌天下的神兵利器。
军营内,赵昕的话落后,在场的武将都在思考这一计划的可行性。
狄青率先出言道:“官家!末将请求领兵征讨各地不肯臣服的逆贼!”
眼下,夏国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他留在这里捞一点灭国之功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他在皇家军事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懂得了一定的谋身道理,身为武将,可以有点小毛病,但绝对不能贪功,不论是什么功劳,都要想方设法的推给官家,如此一来,才不至于引火烧身。
众将见狄青都这么说了,也纷纷上前请求领兵出征。
眼下围困兴庆的军队已经达到了近二十万人,没藏讹庞数次突围,夏国军队损失惨重,赵昕同众将商量一下,打算留下十万人马围困夏国都城,剩下的十万人马分成五路大军,由将领们统率征讨夏国各地。
赵昕分配好任务后,众武将都下去整备士卒,携带好粮草,准备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