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
想到这两个字董卓一个脑袋两个大,这可是要命的玩意。
若是放在之前谈到“瘟疫”许多人肯定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但现在嘛。
……
董卓端起了茶盏,还未送入口中,又将茶盏重新放下。
凭借脑中的记忆,董卓清楚的记着东汉桓帝期间国内爆发了较大的瘟疫有三次,至于小的疫情那更不用说了。
时间在近一点,桓帝之后灵帝在位期间,大的瘟疫爆发了五次。
至于造成的什么后果,不言而喻,十室九空。
张角三兄弟起义之前,最初就是用所谓符水治病的套路来笼络无知百姓,才赚取了偌大的声望。
不自觉的董卓又想到了曹操,因为记得曹操写了一首诗,叫做《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嘿。
关东有义士,还兴兵讨群凶。
董卓忽然之间有点想笑,这分明说的就是我嘛。
不过重要的是最后几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由此可见平民百姓多么惨。
桓帝、灵帝期间的瘟疫就不谈了,若是没记错的话,献帝建安年间瘟疫比桓帝、灵帝期间还夸张。
名头偌大的“建安七子”,其中有五个人死于疫病。
七个里面,五个死于疫病,就连这些当时的贵族子弟都死于疫病,那平民百姓过得怎么样就不用了多说了。
曹操!
想到了曹操,董卓忽然拍了拍脑袋,曹操啊!
华佗!
董卓眼睛一亮。
不过华佗这个人有些难找。
华佗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看这情况到有点神农尝百草的意思在里面。
董卓找到华佗需要时间,更何况就算找到了华佗,以华佗傲娇的小性子恐怕还不一定会来见董卓。
麻烦事!
董卓现在最迫切的就是要找些专业人士,找专业人士当然要找最顶尖的存在。
华佗不好找。
不过……
万事就怕不过,只要有不过在,事情就好办。
此时董卓思路大开,华佗可以慢慢找,慢慢请,但是有一人在董卓眼中比华佗更牛逼。
而且这个人好找,好请,甚至说非常好找,非常容易请。
董卓掠了掠胡须,脸上露出笑意,下首的李儒见董卓先是沉思,而后又眉头紧锁,最后笑了起来,就猜到董卓肯定是有办法了。
只听李儒试探道:“主公可是已有妙计在胸?”
董卓哈哈一笑,“妙计,什么妙计。”“瘟疫这种鬼东西,当然要请神仙帮忙。”
“啊?哈?神仙。”李儒一时间摸不着头脑,心中不由腹诽道,主公什么时候也开始相信鬼神之说了?
董卓不在打趣李儒,笑道:“文优,吾知晓一人,对付瘟疫只要有此人在,当无忧矣!”
李儒听了董卓的话,眼中露出怀疑之色,自己的主公一向都是“务实”之人。
没钱了,去抢,不怕别人说闲话。
没粮了,去抢,也不怕别人说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