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黼和李彦对此强行辩驳,认为是之前与金人的海上之盟激怒了大梁国,而且此时大宋最能打的西军也在江南平叛。不如派人求和缓上一缓,或许将辽国的岁贡转给大梁换取对方息事宁人。
两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当真是谁也不服谁,谁也驳不倒对方。
不过京东东路战事紧急,朝廷必须早点拿出对策才行。经过两天的激烈争锋,赵佶也听取了无数个方案,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主和派的主意。
宋徽宗赵佶太怂是以方面,另一方面很多人都觉得主和派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现在童贯带着朝廷最能打的西军和禁军精锐在江南平叛,即便想让他们撤回来保卫汴梁城也需要时间,去救援京东东路更不可能。
汴梁城中那些禁军是什么德行懂的人都懂,指望他们干农活、做木匠、做泥瓦匠还行,真刀真枪出去打仗怕是没几个行的。
还有一点也不能忽略,方腊起义破坏了两浙路的生产,朝廷损失的不仅仅是赋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粮食,给童贯和谭稹的十五万大军供应物资已经使得朝廷大伤筋骨,在保证国都汴梁粮草供应的前提下那还有余力再提供一支大军出征需用的物资。
这样算下来与其派出大量军队去和大梁国争锋,好像还真不如将辽国的‘岁贡’转到大梁的头上换取他们息事宁人。
官家赵佶采取了王黼等人主意,让李纲连连摇头,他心中清楚大梁这样能够以蛇吞象灭掉辽国又轻易将如狼似虎的金国人击溃的国家是不会满足区区几十万贯岁贡的。
人家之所以趁着此时大举进兵无非是看到大宋首尾难顾,不说会不会进一步行动,至少原本辽国的那三十万贯岁贡是不大可能满足他们的胃口的。考虑到赋税重地两浙路被破坏殆尽,恢复需要大量的时间,怕不是会让朝廷进一步的衰弱下去。
李纲觉得无论打不打今后大梁国都成了大宋的头号敌人,与其现在求和还不如放手一搏,让其见识到大宋也不是好惹的对手。
他的想法固然不错,可惜还是低估了杜昱的决心。
在两浙路看到方腊喊出‘轻徭薄赋’就能聚敛大量的民心,使得贫苦百姓争相投奔他就知道大宋的腐朽和堕落已经深入骨髓了。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那句‘朕与士大夫共天下’,笼络住有话语权的士大夫,怕是大宋早就被农民起义搞得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