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一梦千年话汴梁> 第49章 黑衣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章 黑衣人(1 / 4)

位于洛阳老城长夏门大街之侧的储济仓,往时这地界寡静得门可罗雀,今儿个可是热闹非凡。

仓库门前站满了穿号衣的差人衙役,个个神情紧张,手里的水火棍和铁尺不时敲打着地面。而那些穿青衫的吏目衙牌,戴乌纱帽的官人则站在衙役背后高处,一个个脸色煞白的看着外面。外面的广场上东一辆西一辆密匝匝停满了骡马大车,其间聚满了面黄肌瘦的人群,他们手持扁担,两拨人正在对峙,双方混杂一起,相互之间斥骂声、喊叫声、吆喝声闹哄哄交织成一片,直把人吵昏了头……

这场混乱就是施平谋划带来的后果,连他本人也没有想到事会发展到不可控的程度。在后世,这绝对是规模不小的群体事件,如果查出背后的黑手,那是要被判刑的。习惯了网络时代的施平,自作聪明,以为利用舆论的手段,首先就能够逼那些贪官污吏就犯。可惜,他把农夫这个群体想的太简单了,根本没想到首先被动员起来的反而是农户。

也难怪,宋朝初期的自耕农基本上是以宗族形式聚集生活在一个村子。两税直接干系到每一个农户的切身利益,消息传出去以后,不管富户还是下等户,全部自发的聚集起来,十里八乡的人都跑到储济仓讨要说法。两税是宋朝官府对民间的民田征收的土地税。除了田赋之外还有田赋的附加。还包括折纳、支移和交钱等。

折纳就是官府令一些地区将夏秋两税折成指定的物品,价格由官府来规定。折纳本来是一种赋税的征收手段,但是,由于折征的价格掌握在官府的手中,所以,对纳税人来说就增加了赋税负担。

还有支移和脚钱。因为田赋的征收主要是实物,这些实物必须运送到官府指定的地点,这就需要运费。这些运费还要纳税人作为田赋之外的负担来承担,称作支移和脚钱。这就给了地方官员和胥吏上下其手的机会。

宋朝的田赋也是有减税、免税政策的,主要包括灾歉减免、贫困减免和示恩减免。灾歉减免主要是对遭受水、旱、风、雹等自然灾害和虫害以及瘟疫灾害的地区给予减免田赋的待遇。贫困减免是对生活困难的百姓给予一种田赋减免。根据今天现场官员的表现,已经可以证实朝廷减免了洛阳的税负,那些官员的确在田赋减免上做了手脚。虽然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很准确,但是施平现在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看到眼前群情汹涌的混乱场面,他就感觉这一次自己玩大了,实在有些心虚。

庞修和狄青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两个家伙异乎寻常的兴奋,难道他们根本不担忧这场冲突会引起洛阳后民乱,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伤?听到施平的忧虑时,他俩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施平。见施平一脸的迷惑,庞修宽慰道:“公子,双方不会发生械斗的,只会有场谈判。”

“何解?”施平依然不明白。

庞修笑道:“没有哪个地方官敢引起民乱,哪怕是宰相也不行!如果真是因为贪污引起了民乱,这里大大小小的官员不是被砍掉脑袋,就是发配到沙门岛,或者是岭南。没有谁会这么傻的!”

指着对峙的人群,施平又问:“德祖兄,他们还在等什么?在下没看见有人进去谈判啊!”

“施公子,对峙的双方都在等能够拍板的人来。估计有人已经去通知张相公了,”说到这,庞修有些愤愤不平,叹了一口气说道,“哎,大宋不杀士大夫,光凭这一点,这些官员就不会有什么大事。只是今后名声不好,影响升迁罢了。这些官员不担心丢官罢职,毕竟是法不责众啊!不信你看,即使张相公来了,他们会扔出一两个胥吏当作替罪羊,来平息民愤,张相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对这些贪官他也只能上书弹劾,其实张相也知道不会有什么效果。按照朝廷的惯例,恐怕只会不了了之……”

“怎么会这样?这可是集体贪污啊!”施平实在是被惊到了,这在后世根本不敢想象。

“还能怎样?”庞修摇摇头苦笑道,“大家都是士大夫嘛,与皇帝共治天下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当年庞某把年迈的父母交让姐姐赡养,自己市不管不顾去考科举,屡战屡败也不肯回头,连累家中一贫如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不就想进入士大夫这个群体吗?庞某至今单身,也是被这件事给耽误了!”

施平默然无语,他没了看热闹的心思,冲着狄青几人说了句:“走吧!没意思了,我们回家。”然后转身就走。狄青和庞修相视一眼,摇摇头也跟了上去。

施平上了马车,闭上眼睛陷入沉思。他现在没心思去理会张知白如何处理那些贪官了。张相公虽然是个清官,但也是士大夫的一员,有些潜规则,他也不得不作出妥协。正所谓:官场非清水,亦有污浊流;做个好官吏,也难得作端为。凭良心讲,从今天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宋朝因为重文轻武,某种程度上对百姓的治理手法也比较温和。今天这样的场面如果发生在其他朝代,恐怕迎来的是血腥镇压。宋朝的官员却守在这里等着和各村的代表谈判,官府甚至还会做出补偿和让步。这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了。

施平正胡思乱想间,马车突然放缓了速度。狄青骑着马追了上来,在车外敲了敲窗户,等施平打开窗户,他凑近低声说道:“大哥,我们刚才出了定鼎门后,就有队人马跟着咱们,看样子不怀好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