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平接到这封信时,有些哭笑不得。他也能够理解赵祯的想法,毕竟这位皇帝现在还是个热血青年。在原时空,刘娥死后的第二年(1033)。当边关传来“赵元昊反”的消息时,刚刚亲政的赵祯第一反应就是——打!而且态度异常的坚决。
在赵祯督促下,朝廷赶紧调兵遣将,任命刘平为鄜延路副都部署兼安抚副使;夏竦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兼陕西路都部署;范雍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鄜延路都部署,鄜延、环庆路安抚使,在西北边境屯重兵,防御西夏的进攻;以川峡等路上供银绢留于永兴军、凤翔府(今陕西凤翔),以备边费;诏陕西、河东缘边“旧与元昊界互市处,皆禁绝之”;赵祯又重金悬赏:“有能捕元昊所遣刺探事者,赏钱十万”。由此可见,赵祯虽然仁慈,但并非是个懦弱的皇帝。
只可惜那帮文官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懂得战争的策略,不仅看着地图瞎指挥,还对有才能的武将处处掣肘。正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以至于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宋军在前线连连大败,大伤元气,最终因为财政的困难,才把赵祯的雄心消磨得干干净净。有了狄青的西北,会不会重演这一幕呢?说实话,施平也没有底。这是体制内的系统性问题,区区一个狄青还没有能力改变这些弊端!
言归正传。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厢军有时也参加战斗,尤其是是边境州、府的厢军,厢军虽然只是地方军、役兵,但毕竟是有组织的军事群体,比之普通民众,更容易甚至是首先得到守城官员的重视,率以抗敌。
沿边地区的厢军,至宋真宗时期经常作为边防军,不只是如上述守城时参加防守战斗,其精锐的部分有时还可替代原先驻防的禁军,故而厢军也是禁军主要的来源之一。或是补充原有禁军的缺额,或是建立新番号的禁军。校阅厢军属于正规禁军的预备队,相对于其他厢军,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
施平接手的这支厢军属于校阅厢军,这支厢军是支超编的军队,军官和士卒基本上是天武和神卫两支禁军淘汰下来的。军号称作“武卫”,属边防军的序列,所以兵甲比较齐全,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即使对阵安南的正规军,也不会落于下风。
由于超编,这支厢军有步军营七个,马军营两个,共计四千一百人。按照现在的大宋军队“三人为一小队,九人为一中队”、“三小队为一中队,合五中队为一大队”的编制,一个大队又设“押官、队头、副队头、左右傔旗五人”作为军官,加起来五十人,相当于现代一个连。
队头就是这五十人的队长(连长),副队头就是副队长(副连长),左右傔旗就是护旗员(守护军旗),另外又会从这五十人里选择一个能打的作为“旗头”去拿旗。又会有一个“军校”在这五十人后面坐督战。小队、中队、大队宋军基本作战单位,队上面编制是:都:100人(2队)指挥官:都头营:500人(5都),骑兵一个营会比这个少一些人。指挥官:指挥使(营指挥使)、副指挥使、都虞侯(指挥使官最大、都虞侯最小);军:2500人(5个营)指挥官:指挥使(军指挥使)、副指挥使、都虞侯(指挥使官最大、都虞侯最小)。
宋代实行的“更戍法”是不改变驻营地,将禁军或厢军定期调往其他地方戍守,使其“往来道路,足以习劳苦;南北番戍,足以均劳佚”。其最终目的是使得“将不得专其兵,而兵亦不至骄情”,以彻底消除唐末五代军事将领以武力称雄一方,乃至威胁到政权安危的隐患,但同时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厢军中大部分为役兵,但有一少部分还是作战部分;同样禁军中大部分为作战部队,但也有少数为役兵。
施平担任的是团练副使兼广州都巡检,相当于武卫军的副指挥使。不过按照宋朝军队的制度,非战时,他只能调拨其中的一个营作为亲军,人数限于五百人。其他的军队他只有战时指挥权,日常的管理由各营的营指挥负责。除了亲军,施平对这些部队并没有管理权限。也就是说,施平这个都巡检实际能够调动的部下就是五百亲军。而这五百亲军需要在这九个营中产生。
怪不得太后刘娥这次会如此大方,授予施平兵权。原来她早就料到凭着这五百多人,对付海盗流匪还是没问题的。若是施平想在岭南自立,凭着这区区五百人作乱,嘿嘿,简直是痴心妄想,谁也不会傻到这个程度!不过,若是她知道施平即将要打造的新部队是支前所未有的全火器部队,虽然只有区区五百人,但是战力惊人,可以以一当十,恐怕是再笑不出来了!
…………
辰时刚过,武卫军在军官们的督促下开始出营来到了校阅场。四千多名厢军在操场上排成了九个方队,放眼看去,队伍排列的还算整齐,只是人声鼎沸,嗡嗡的声音像个菜市场。随着一阵军鼓声响起。三通鼓后,校场内立马变得鸦雀无声。十几名营指挥和副指挥一身戎装,来到校阅台下向潘知州和施平报名。
潘知州今天也是一身戎装,正襟危坐在上。等各营指挥报告完毕,他指了指旁边肃立的施平,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诸位,这就是朝廷新任命的副团练使,都巡检施平,广州的筑城和防务朝廷已经全权委托施巡检了,诸位今后要听从调遣,服从安排,否则军法从事。好了,各位将军先来参见长官吧!”
“是!”
众军官应诺。纷纷上前单膝下拜,参见施平。
“末将梁典,参见副团练使!”
“末将侯勇,参见副团练使!”
“末将刘逊,参见副团练使!”
……
施平也一一抱拳还礼。说实话,除了最前面三位的名字,其他人的名字他是一个都没记住。随即是潘知州亲自校阅军队,各营头先是轮流上场一阵操演,然后重新集结起来再次排成一个个方阵。三通鼓后,潘知州和施平骑上战马,开始检阅部队。那些军官跟在两位长官的身后亦步亦趋,陪同两位长官从队伍前走过,每到一个营头,总会有名军官出面介绍这支队伍的情况,跟后世的阅兵完全是两码事。
跟在潘知州身后的施平表情严肃,他骑在马上很认真的从下面肃立的军士脸上一一扫过。一圈下来,他不由自主的皱起了眉头。
施平注意到,这只武卫军队伍里的军士不是年级偏大,就是年级太轻,二十到三十岁这个区间的军士人数很少。队伍中有一大半是三十以上,快四十的军士,更离谱的是还有不少头发花白的老兵,那些人没有六十,至少都是五十多了。剩下的全部都是十五六岁的毛头小伙子,脸上的稚气还没有脱去,夹在各个营头里,格外的显眼。
等校阅完毕,解散队伍后,众人重新回到帅帐。潘元周见施平坐在下首一言不发,眉头紧蹙。便问其原因。施平这才将心中的困惑,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潘知州听罢,不由得哈哈大笑,那些军官见潘知州大笑,也忍俊不禁,哄堂大笑起来。这些人笑得东倒西歪,半响都喘不过气来。
施平被笑得莫名其妙,一脸懵逼。见施平有些尴尬,那位叫梁典的军官很有眼力劲。这位约莫五十来岁的指挥使立马出列抱拳,忙解释:“禀告施团练,将军莫怪,您没从过军,故而有所不知,武卫军是从神卫,天武两支禁军中裁撤下来的军余编成的厢军,按照兵部的规定,十七到三十五岁之间青壮全部留在了禁军。不过长官请放心,别看我们老的老少的少,长官若是想对付那些海盗和交趾人,咱们武卫军还是没问题的。”
潘元周觉得有些失态,让施平在众将面前落了面子,这可不太好。故而脸一板,赶紧弥补道:“梁指挥,谁说施团练没从过军啊?你们别看施伯原年轻,四年前就是翊卫郎了。知道不?人称“面涅将军”的狄青就是他的学生!去年下半年,狄青三个月内,在秦州与党项连续作战,八战八捷,打得李德明就此不敢东顾,派使求和。在座的各位将军谁能做得到?就凭这一点,俺老潘都得说个服字。何况是你这个老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