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都到家了。”再换手也不值当。
周小花也没强求,她跟着方蒋氏身后进了院子。
跟村里人一样的心思,周小花看着三人满手的东西,也没以往那么酸涩,她直接问方蒋氏,“娘,咱村真的要加赋了?”
方家这么多口人,地就那几亩,要是加税,他们就得挨饿。
到时候怕是粮食跟肉价钱也得涨,他们吃啥喝啥?
她可怜的两个孩子咋办?
周小花很清楚,哪怕加了赋税,三郎跟二郎都要比他们好过,想着以后困难的日子,周小花心上就跟吊了十五个水桶似的,七上八下的跳。
“村长说还没接到镇子上的税令。”方蒋氏就是个普通农妇,也不懂啥税令,她叹口气,“加不加的,担心有啥用?”
就是真的加赋了,百姓怨声载道又能怎样?
最后还不是照样得上缴粮食?
都说官逼民反,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拿着性命去拼?
大多数情况下,百姓能忍也就忍了。
到底比几个孩子多活了几十年,回来的路上,方蒋氏很快也就想开了,她看着周小花,说:“不管加不加,咱家唯一的希望就是三郎,等三郎考了举人,咱全家都不用上缴粮食了。”
大业有功名的读书人都有优免则例,可以不用交税,见官不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