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吴争如同前去“打劫”,是光脚的,可以无所顾忌地集中一面、一处、一点,进行攻击,只要清军不敢出城迎战,那么就算攻城失利,只要想撤,完全撤得了。
这就是双方的优劣态势。
三场战役,同时进行着。
仪真最先,丹徒其次,镇江城最后。
可战斗结束,却是反向排列。
镇江最早,丹徒其次,而仪真一直持续到战争嘎然而至。
吴争一样打得很辛苦。
三天之中,镇江城南门,被明军十六门火炮轮番施虐。
单就城门,已经换了四次。
最后清军开始拆除北门城门,运至南城安上。
而城墙上,清军的火炮同样也砸毁了明军七门火炮。
说它是砸毁,而不是炸毁,那是因为实心弹不具有爆炸力。
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吴争发现火炮无法洞穿城门,不是城门厚到了难以毁坏的程度,而是在四次城门被明军火炮轰开之后,清军在城门之后,已经垒起了厚厚的沙袋、条石、横梁等等。
这种坚实,哪怕后世的山炮,连着轰上一天,也未必能轰开,这个时代的火炮,都就等于是摆设了。
这下抓耳挠腮,吴争也着实没辙了。
应天府如今是自顾不懈,不可能向镇江增兵,事实上,就算能增,陈子龙等人也不会派兵。因为在他们心里,朝廷安然重于一切,都连派马士英、钱肃乐催促自己援兵应天府,怎么可能再派兵来援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