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为这场清洗,让吴争、泰州卫日后在淮安城,陷入了异常艰难的困境。
……。
祖大弼的算盘打得很流畅。
撤退的过程也如行云流水,有着淮安、大河二卫为自己“殿后”,他和他的镶黄旗汉军嫡系,顺利地出了北门。
他们的目标,就是与清江浦设伏骑兵汇合,然后渡江至草湾。
祖大弼已经没有别的路可选,至于战后多尔衮要怎么处置他,他已经顾及不上了。
可祖大弼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究竟是失算了。
直到他率嫡系撤退,身后隐隐传来泰州卫的欢呼,他才知道,此战他真正的对手,不是蒋全义,而是北伐军的主帅——吴争。
事实上,如果战前得知,祖大弼一样不屑一顾,祖大弼一直认为,吴争能如此迅速的崛起,无非是运气好,占了清军主力正被西北、西南,大顺、大西军残部牵制的原因。
正象祖大弼之前喟叹的,“时无英雄,徒令竖子成名”。
这种看法,在江北满族将领和降清明军将领中,非常有市场。
当然,这也有清廷刻意营造的原因,义兴朝大将军府的势力产生的影响,已经不可遮掩。
清廷也只能用贬低吴争,来达到巩固人心、军心的目的。
否则,总不能替敌人去宣扬功绩和威势吧?